医学,从古至今一直都是一个男性占统治地位的学科。不仅外科是各种男医生的天下,就连在妇产科,男性也顶了大半边天。以美国为例,1960年,全美医学生中,女性仅占9%;时至今日,虽然女性医学生的比例已经上升到差不多50%,但在高级行政岗位和高阶职称人群中,女性的占比依然低下。数据显示,在美国医学院校的全职教职人员、正教授和系主任中,女性比例分别只有38%、21%和16%。
这一系列数字是否说明女性在学术和管理岗位有先天性的劣势?不然。有研究就表明,一家世界500强企业如果有更多的女性管理者,这家企业的业绩往往也会更好。在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和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几位医生看来,这一矛盾现象的存在其实并不是什么幺蛾子,和其他行业一样,都是职场性别不平等的表现。当然,口说无凭,Paper为证,只有数据详尽、逻辑缜密的研究结论才能说明一切。不看性别,看胡子。
这几位医生搜集了50家美国顶尖医学院校的管理者的公开个人信息,并以这些数据为基础进行了一项横断面研究,最终结果发表于《英国医学杂志》(British Medical Journal)2015年的圣诞特刊。这项研究之所以放在圣诞特刊中发表,是因为作者选择的对比指标非常有趣。此前的统计发现,仅有不到15%的男性有蓄胡的习惯,堪称小众群体。以此类推的话,医学院校的管理者中,蓄胡者应该也是小众。
因此,作者假设,如果在横断面时间,女性管理者的比例比蓄胡管理者的比例还小,就意味着在管理者岗位上,存在着确凿的性别失衡。别笑,你没看错,我也没写错。这的确是一项严肃的研究。研究者们光是收集数据就费了老大一番功夫。他们先是在NIH(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网站上拿到了这50家医学院校的名单,而后从这些学校的网站上获得了所有管理者所在专科、姓名和性别的资料,并制定了严格筛选标准来确定研究对象。
这还不算,怎样的面部毛发算是蓄胡,研究者也设置了严苛的标准。无论男女,凡是嘴唇上部皮肤有毛发的管理者均被视为蓄胡者。也就是说,下图所示的33种面部毛发分布样式中,24种被认为蓄胡子了。
为了能够更加直观地说明问题,作者特意创造了一个名为胡须指数(Moustache Index)的指标,即女性管理者与蓄胡管理者各自比例之比,并设定如果胡须指数<1,意味着女性管理者的比例小于本就属于小众的蓄胡管理者,因此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失衡。
最终的数据显示,在这50所医学院校中,女性管理者的比例约为13%(137/1018),蓄胡管理者的比例为19%(190/1018)。按院校统计女性管理者的比例,最低者下辖的20个系所的管理者均为男性,最高也不过26%(5/19)。只有7所院校女性系主任的占比超过20%,按临床专业划分的话,仅有妇产科、全科医学、儿科、皮肤科及急诊科这5个科室的主任女性占比超过20%。
总体而言,这50家医学院校的胡须指数平均为0.72,这意味着女性管理者比小众的蓄胡管理者更加小众。终于,这篇有着欢乐开头的研究,走到了严肃的结尾。这项研究的作者认为,虽然在医学领域实现男女平等尚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所有这些院校至少应努力让胡须指数跨越1的大关。显而易见,胡须指数作为一个源自比值的指标,想要提高其数值,要么提高分子,要么降低分母。
劝说那些男性管理者剃掉胡须这种脑洞大开的方式虽可立杆见影地推升胡须指数,但对女性职场失衡的态势于事无补。有鉴于此,只剩下提高分子一途。为此,作者建议,为了弥补这一鸿沟,首先,医学院校在评估入职候选之前,应当明确雇佣标准。如若不然,评估者有可能下意识地倾向于男性候选人。其次,鉴于女性在哺育下一代中所扮演的特殊而重要的角色,人力资源部门应当设计灵活的工作安排,以更加契合女性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