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20日11时40分,数百万方渣土倾泻而下,瞬间淹没广东省深圳市光明新区恒泰裕工业园内至少33栋建筑,最终留下巨大的灾难现场,面积6万余平方米,平均厚度达6米。据22日下午15:00光明新区召开的第五次新闻通报会,截至12月22日14时30分,失联人员共76人,搜救工作仍在持续进行。
事故发生后,深圳市官方于20日晚举行新闻发布会通报,称事件为“山体滑坡”,随后事件被冠以“深圳山体滑坡事故”的名称。但这一说法遭到众多专业人士的质疑,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的苏德辰研究员当日于科学网博客撰文表示,所谓“滑坡”,根本就是渣土堆放不当导致的人祸,根本不是自然界的“山体滑坡”。
12月20日晚10点,国土资源部官方微博“国土之声”发布消息称,广东省地质灾害应急专家组昨天已在现场开展应急调查,初步查明深圳光明新区垮塌体为人工堆土,原有山体没有滑动。人工堆土垮塌的地点属于余泥渣土受纳场,主要堆放渣土和建筑垃圾,由于堆积量大、堆积坡度过陡,导致失稳垮塌,造成多栋楼房倒塌。苏德辰也认为,如果从事故的形态上去考量,垮塌是可以描述的。
但从专业的角度讲,事故更接近于“溃坝”,即坝体溃决导致水、尾矿泥浆等瞬时冲出水库、尾矿库的事故。广东省地质物探工程勘察院原院长彭伟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从披露的信息看,发生事故之前,受纳场内的余泥渣土形成了一个不稳定体,从航拍图片看,现场像“溃坝”一样,泥沙土什么东西都合在一起。
据深圳市光明新区2015年1月12日公布的关于此处余泥渣土受纳场的环评报告表显示,该项目并不是简单的利用矿坑直接回填,在原采矿区的北部边界,标高为50米的位置,项目设置了高程为65米的挡土坝(垃圾坝)。以此为基础,每10米为一个填埋深度,自北向南逐层填埋,直到155米标高。也就是说,如果按照正常的设计和施工,这个堆填场所,将形成一个一共有十级台阶,逐级向北后退的填埋场。最底部则是前述的挡土坝。
从最近一次(2015年9月29日)的谷歌地图影像资料看,到2015年9月29日,该填埋场已经填到第5层,其中,挡土坝到第5层之间各层的绿化覆盖均已完成。但不知是否由于排水设施设置不当,还是挡土坝的修建不合格,疑惑是第5层以上的堆填方式不合理,12月20日中午,这个建设到一半的“余泥渣土受纳场”,瞬间爆库,波及周边数十栋房屋及上百人群。
苏德辰建议,这类利用废弃采矿坑作为受纳场的排土场所,其建设和管理应该“参考尾矿库的建设经验和教训”。从谷歌卫星历史照片可以明显看到,这个排土场建设前,矿坑中已经积存了很多的雨水,因此排土场建设时应该首先考虑排水问题。即应该防范因为排水不畅、坝体设计不合理等因素,导致库内堆积的物质,在巨大的重力势能作用下,瞬间溃坝而出,酿成大祸。
如果不做排水,不修挡土坝,这类人工堆土形成的“土山”,出现溃决、滑坡等危险是持续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