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大蜗牛,又叫褐云玛瑙螺,属于玛瑙螺科玛瑙螺属,的确产于非洲,更精确一点说,是东非。非洲大蜗牛最大的特点是大,大到什么程度呢?非洲大蜗牛成体的壳长一般在七八厘米左右,最大可达二十厘米以上。非洲大蜗牛是一种陆栖蜗牛,壳略呈纺锤形,与常见的本土蜗牛相比更尖瘦一些,反倒是和一些田螺更加类似。
非洲大蜗牛的壳质地较厚,螺纹一般在六七层左右,壳表面白或黄色,其上有垂直于螺纹的棕褐色纵向条纹或者云状纹(这也是“褐云玛瑙螺”一名的由来)。没有多美,但也不丑。如果你吃过田螺,又吃过非洲大蜗牛的话,你一定会隐约觉得哪里不对,后者虽大,但是不是少了点儿东西——没错,你的直觉是正确的。和田螺它们相比,非洲大蜗牛少一片厣(yǎn),也就是盖住螺壳儿的那个小片片。
非洲大蜗牛的壳儿是直接开口的——冬眠的时候,或者遇到气候太过干燥的时候,它们只能用分泌的白色黏液来封闭壳口,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说回上面一张图,好端端的非洲大蜗牛为什么会在夏威夷被拍到?呃,你懂的,它们一定又是一种入侵物种了。如今,这种大蜗牛已经广泛分布于亚洲、太平洋、印度洋和美洲等地的湿热地区。自1931年从厦门登陆以来,中国的福建、台湾、广东、广西、云南、海南等地也都成为了它们的天下。
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百大入侵物种之一,非洲大蜗牛靠的是能吃、能生。非洲大蜗牛一年能产五六窝卵,身体状态好的话一次能产五百枚,最糟糕也会有五十多枚保底,这一孵出来简直密恐。而吃起东西来它们更是不含糊,各种植物,田里的树上的,好吃的难吃的,能吃的不能吃的,统统一扫光。
(当然说它们吃水泥那是谣言)非洲大蜗牛能吃,好吃,煮着吃炒着吃焗着吃咋吃都行,很多饭店里的法式大蜗牛用的其实就是肉多味美的非洲大蜗牛(其实应该用的是法国大蜗牛Helix pomatia或者散斑大蜗牛H. aspersa)。但是这个听上去像是好消息的消息并不真是一个好消息。想要靠吃货来消灭一个入侵物种?图样图森破。实际上,非洲大蜗牛的入侵,很大一方面和吃货撇不开干系。
正因为高估了吃货们的战斗力,当年才过多地引入非洲大蜗牛进行养殖,然而一方面供过于求,一方面缺乏有效的养殖控制和环境隔离,这些大家伙们才成功飞跃养殖场,逃逸到自然生境中,建立了自己的种群。而且最好也不要吃非养殖的非洲大蜗牛,甚至碰也不要碰。非洲大蜗牛是很多病原体的携带者,譬如说广东住血线虫(Angiostrongylus cantonensis)就会将非洲大蜗牛当作中间宿主(之一)。
吃了感染这种寄生虫的非洲大蜗牛,或者接触它们的排泄物,广东住血线虫就可能进入人体,寄生在人体中枢神经或脑脊液中,甚至引起致命的脑膜炎。那,我们引入天敌来控制非洲大蜗牛?好办法,但是在南太平洋的一些岛屿上(包括夏威夷群岛、密克罗西亚等),非洲大蜗牛建立了它们入侵种群——它们本来是二战时的美军储蓄粮,然后不出意外的,它们逃逸到了环境中。
为此,美国政府专门引入了肉食的玫瑰蜗牛(Euglandina rosea),希望能够控制这些大家伙。然而,玫瑰蜗牛显然更喜欢吃土生土长的当地树蜗牛(Partula spp.)。非洲大蜗牛没能控制住,玫瑰蜗牛倒是把大量的树蜗牛给彻底灭绝了,只花了不到十年时间——要知道,自1500年以来,的确有大量软体动物灭绝,夏威夷灭绝的软体动物占了这其中的70%,而单独是玫瑰蜗牛,就干掉了其中的三分之一。
所以说呢,你们人类,有的时候还是别太自作聪明了,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