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的“性早熟”,到底该怪鸡翅、牛奶还是豆浆?

作者: CFSA_钟凯

来源: 果壳

发布日期: 2015-12-07

本文分析了近年来有关婴幼儿或儿童性早熟的报道,指出性早熟的原因复杂,不应简单归咎于食品,尤其是植物激素、奶粉、牛初乳、速生鸡等常见质疑对象。文章强调了环境污染物可能的影响,并提出了规避性早熟风险的实际建议。

近年来,有关婴幼儿或儿童性早熟的报道屡见不鲜,经常会有媒体质疑这是由食物引起。孩子父母的哭诉、医生的诊断证明,配上婴幼儿隆起的乳房和吃剩的食品或食品包装,似乎形成了不容置疑的证据链。食品到底会不会导致性早熟,性早熟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本文就从各种新闻报道入手,逐个分析。

通常人们对植物“激素”的描述就是“催熟”,最典型的是顶花带刺的黄瓜、催熟的热带水果(比如香蕉、芒果)、膨大剂催的西瓜、反季节蔬菜,还有最近媒体报道的无根豆芽……实际上严格来讲,产生这些效果的应该叫植物生长调节剂,只不过媒体给它们挂了个“激素”的标签。植物生长调节的作用有很多,有的是促进果实成熟,有的是让果实同步成熟便于采摘,有的可以增加产量。

但是无论它是什么功能,凡是在我国批准使用的植物生长调节剂都需要经过安全性评价,在批准范围内使用是可以保证食用安全的。

“植物激素导致人的性早熟”的说法其实有点天方夜谭。动物和植物完全是两码事,两者的生理生化机制完全不同,植物激素和人类激素也不存在化学结构上的相似性。如果植物激素能让人性早熟,那花粉作为植物的“精子”,岂不是也能让人怀孕?答案显然都是不可能的。

随着婴幼儿奶粉的普及以及“奶粉焦虑症”的蔓延,媒体上时不时就要来一个XX奶粉导致婴儿性早熟的报道,几乎所有品牌无一幸免。奶粉会不会导致性早熟呢?奶是奶牛分泌的,毫无疑问会有牛的激素,这也是不少家长的疑虑所在。理论上讲,如果某一种畅销食品真的会导致性早熟,那就绝不会是零星个案,而应该是时间上相对集中、空间上四处开花的暴发态势。其实这一逻辑不仅限于奶粉性早熟,对待各种个案爆料都可以用这种方式质疑。

随着收入的提高,各种高端洋气上档次的营养保健品也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牛初乳是近年比较常见的婴幼儿保健品,商家宣传其可以提高免疫力、让宝宝少生病。牛初乳对提高免疫的效用尚无可靠证明,但是原卫生部在2012年早就规定,自2012年9月1日起,婴幼儿配方食品中将不得再添加牛初乳以及用牛初乳为原料生产的乳制品。

之所以有媒体报道:“平均每天就有20名左右的孩子被确诊为性早熟,他(她)们也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长期食用牛初乳”,其实是因为他们进入了一个个认识误区,那就是对相关性和因果关系的理解,两个事物之间有相关性,不代表两者间存在因果联系。

最常见的动物食品导致性早熟典型说法包括避孕药喂养的鳝鱼和水产、打了激素的速生鸡、催肥的猪等。实际上速生鸡属于“大快型白羽鸡”,速生是良种选育和科学饲喂的结果,央视曝光的速生鸡是滥用抗生素,跟激素没有关系。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家发现有一些环境污染物会产生类似人类雌激素的作用,可能影响生殖发育,媒体上最热门的是双酚A(BPA)和塑化剂,公众不常听说的还有PCBs(多氯联苯)、POPs(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

有的媒体引述专家的话,说豆制品里面含有类雌激素“大豆异黄酮”,或导致婴幼儿和儿童性早熟。这话听起来颇有道理,但仔细一想,这完全不符合普通群众“吃了这么多年都没事,怎么可能有害”的逻辑。实际上类雌激素并不赞同雌激素,而且在豆制品中含量也很有限。

性早熟分为真性性早熟和假性性早熟。真性性早熟的发生原因复杂,既可因颅内感染、外伤或肿瘤等器质性疾病发生,也可能是找不到任何原因的所谓特发性的中枢性性早熟。假性性早熟的病因也很多,但生殖腺肿瘤、肾上腺皮质增生症或肿瘤是最主要的病因。所以不要胡乱怀疑食品,先要排除这些器质性病变。

除了疾病等原因,性早熟还可能与饮食不合理、营养过剩、能量过剩、乱吃补品有关。临床上也确实经常可以看到一些肥胖儿童激素水平异常的现象,甚至有的小男孩的雌激素水平胜过成年妇女。还有些家长给孩子乱吃补品,甚至是成人补品,有的所谓的保健品连“蓝帽子”都没有,吃出问题也就很正常了。

首先,现在医生经常会发现某种疾病的患者增多了,直观上感觉“出问题了”。但是,我们不能忘记“相关性不等于因果关系”。医疗保险尤其是新农合的普及使得就医的比例增高;人们健康意识的提升,诊断技术的提高也使得很多疾病更容易被发现,这都是表观上疾病增加的原因,比如呼声很高的甲状腺疾病就不能排除这些因素而直接认为是碘盐造成的。

排除国内外医生那些不靠谱的建议(譬如:不要吃鸡肉、不要吃反季节蔬菜、素食主义等),比较靠谱的有这么几点:减少塑料制品使用;尽量不给孩子吃营养保健品(包括牛初乳),没有“蓝帽子”标识的决不能吃;从小培养孩子谷物、蔬菜、肉蛋奶的合理搭配,不要以为高蛋白才是好食品;不要让孩子把果汁、饮料当水喝,口渴就喝白开水,避免能量摄入过多;多陪孩子玩耍、运动;家长如果在服用口服避孕药,一定放好,孩子的好奇心是什么都敢翻出来吃的;如果出现性早熟迹象,首先考虑是否由疾病引起,要到正规医院就诊,不要盲目怀疑食物引起。

UUID: bc13e8d6-8997-4098-b2e0-f8eab2027d67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果壳公众号-pdf2txt/2015/2015-12-07_越来越多的“性早熟”,到底该怪鸡翅、牛奶还是豆浆?.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62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