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基百科和创始人吉米·威尔士:闻所未闻的纠结历史

作者: 苏格拉呆

来源: 果壳

发布日期: 2015-12-06

维基百科的创始人吉米·威尔士与色情网站的渊源,以及他如何创建一个人人都能参与的知识平台。文章探讨了维基百科的起源、威尔士的个人生活、他与志愿者的关系,以及维基百科在全球的影响力和商业化的矛盾。

维基百科,一个承载了人类知识革命的互联网产品,其创生竟与色情网站有关;维基百科的创始人,守着这一全球访问量排名第5的网站,却是有钱不能赚。曾经,历史由胜利者书写,而维基百科让每个人都能参与到历史的书写中——那么,你又了解它的历史吗?

吉米·威尔士,维基百科的创始人。维基百科上的相关词条显示,“坦帕国际机场”是一个位于佛罗里达州希尔斯伯勒县坦帕市中心西面六英里的公共机场。

这也是吉米·威尔士每个月都要进出数次,乘坐经济舱去探望他12岁的女儿吉拉的地方。吉拉的名字取自安·兰德的反共产主义小说《生而为人》,她与威尔士的前妻一起生活在一座平房里,这里距离当年威尔士创建维基百科的购物中心并不远——而他现在跟那时共同创业的几个同事早已形同陌路。互联网历史上最为影响深远的“革命旧址”之一,如今是一家搭着破败红色雨棚的快递公司分店,而它的隔壁则是一家阿富汗风味的咖啡店。

而这些都只属于威尔士曾经的生活。如今的他居住在伦敦,与其同住的第三任妻子凯特·加维常常被他形容为“伦敦最长袖善舞的女人”。维基百科上并没有关于加维的相关词条;不过,假如有的话,它一定会提到她曾以托尼·布莱尔秘书的身份供职于唐宁街10号(英国首相府邸);此后,她担任过弗洛伊德通信公司的主管,而这家公司的负责人马修·弗洛伊德是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曾孙,同时也是新闻大亨鲁伯特·默多克的女婿。

布莱尔曾在2010年出版的回忆录中提到,“加维规划日程的手段相当严格,任何想要打乱我日程安排的人都会遭到毫不留情的对待”。

加维与威尔士的婚礼于去年10月举行。当时观礼的客人约有200位,其中包括了布莱尔夫妇、通讯与战略部的部长阿利斯泰尔·坎贝尔、戴维·卡梅隆的前助手史蒂夫·希尔顿,以及著名乐队“就是红合唱团”的主唱米克·哈克诺。

尽管加维的主伴娘在祝酒词中调侃,她居然下嫁了一个举世闻名却不是亿万富翁的互联网企业家,这桩婚事依然受到了《每日邮报》和《星期日泰晤士报》的报道——威尔士对此十分激动,还特意告诉我说,“在当时,这件事可是《星期日泰晤士报》的头版头条”。他在自己的苹果笔记本电脑上打开了《每日邮报》的界面,找出了当时婚宴上的一些照片,并形容道,“这简直像一场梦”。

威尔士要同时经营好他过去与现在的人生并非易事——发生在今年冬天的这个故事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那天,威尔士挎着一个棕色塔米(Tumi)包,冲进了他在伦敦西区的办公室所在的办公楼,急急忙忙地在前台登记。此时的他已经迟到了45分钟,衣着凌乱,神情焦虑——他把他跟加维在伦敦市中心的豪宅的钥匙,落到了他在坦帕附近的另一个公寓,以至他两岁的女儿和保姆都被关在了门外。威尔士说,当时他忘记把钥匙交给保姆了。

正当威尔士准备亲自回家一趟的时候,他在佛罗里达的私人助理发来信息说,房屋管理处的经理已经让保姆她们进到家里。就这样,他避免了一场国际托儿事故。

威尔士穿着一件黑色的外套,里面是一件过于紧身的黑色高领衣;他的胡子打理得很整齐,整个人看起来既有乔布斯的干练霸气又有苹果修理店里那些暴露狂的轻浮感。不管什么时候,46岁的威尔士都是衣冠楚楚,却难掩宅男本质。

他向我解释道,他的办公室“简陋杂乱得不像话”,实在不适合公共开放。因此,他跟我一起坐到了楼下的大厅里有裂痕的沙发上。在这里,中东风格的地毯已显陈旧,再配上几把突兀的折叠椅,整个地方都流露出一种时髦的波西米亚风。作为自我营销的专家,很明显,威尔士十分乐于展示这些。这座楼是被英国广播公司遗弃的旧楼,即将被拆迁——威尔士很快就得搬走了。“我可不玩儿谷歌的那一套”,他说。

许多人都说,伦敦是英国的纽约、洛杉矶加上华盛顿——它综合了这些城市的特点,集全国的经济、娱乐与政治中心于一身。不过,伦敦却鲜少展露出任何硅谷的气质,而威尔士愉快地填补了这一空白。在威尔士跟我展示他的婚礼照片之前,他提到了他的新朋友莉莉·科尔——她是一位英国模特,而她的办公室就在威尔士的对面。随后,威尔士又接了一个波士顿咨询集团打来的电话,讨论了一些关于他在世界经济论坛上的演讲的相关事宜。

威尔士用的是一部中国华为制造的廉价智能手机,是一位朋友以85美元从肯尼亚内罗毕买来送给他的。这部他经常展示给记者看的手机,代表了他想要把维基百科在发达国家过渡到移动客户端时代的强烈愿望,但却不是一部能够胜任国际电话会议的手机。在掉线好几次之后,威尔士提议将会议移至即时通讯平台进行——这个建议并没被采纳。

这通电话终于结束之后,威尔士显得有些心不在焉,他开始在电脑上追着看维基百科上的编辑讨论页面。在这里,维基百科上的志愿编辑们可以记录下他们关于各种词条的讨论和争辩。这次,这个页面上充斥着关于要把土耳其语维基百科上的几位编辑禁言的激烈辩论。威尔士像是看着一出高中生闹剧一样,观察着事件的发展。

维基百科的本质是一个维客,也就是说,它是一个让用户共同创造、添加以及编辑内容的网站。

在这里,至少有超过100万人曾编辑过至少一个词条。维基百科有超过2400万的海量词条,它们的准确性和实时性都全部依赖于一个超过8万多人的志愿者群体——维基人。来自全球各地的草根志愿者创造了让维基百科能被出色地协同编辑的条件,但与此同时,为了某些如“鹰嘴豆沙到底该如何归类”的细节,线上的争执和“编辑战争”也接踵而至。

“鹰嘴豆沙在以色列十分流行,所以它难道不应该属于‘以色列饮食’吗”、“还是说,它本来是一种阿拉伯食物,只不过后来被犹太佬给偷去了?”——在维基百科上一个叫做“史上最无技术含量的编辑战争”的网页上,有一个编辑如是写道。如今的威尔士忙于环游世界,宣传关于自由言论和自由互联网的言论,已经不再参与维基百科的日常运营工作了。尽管如此,他依然关注着维基人群体,也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和他们交流。

当线上的裁判团无法对编辑间的争执做出决断的时候,被唤作“吉伯(Jimbo)老大”的威尔士就必须要做出最终裁决了。或许威尔士并不会说土耳其语——他甚至对土耳其一无所知,但他却是维基百科的B.D.F.L.——“仁慈的终身独裁者”。

作为B.D.F.L.,威尔士的管辖范围看上去十分巨大并繁杂。

在土耳其编辑禁言之争前,他正在考虑裁决另一场争论——维基百科上关于军事历史学家丽奈特·纳斯巴撤的词条到底该不该提到她是一个变性人?威尔士认为应该,但随后这个词条却被删掉了。此外,“顺势疗法”的词条中,是否应该将这种做法形容为“江湖骗术”?威尔士对此持支持意见,但前提是必须明确指出“江湖骗术”这种形容词是由美国医学协会提出的。

“老大如是说论”的意思是:事无巨细都要顺从吉米老大的意见——但在这一点上也有许多人持反对意见。有一位维基编辑称,威尔士已经开始对B.D.F.L.的说法感到不适了。有的人还讨论过“到底应该把威尔士叫做什么”的问题。某些用户为了“Jimbo”这个词条的拉丁语版本到底应该是“Jomboni”还是“Jimbini”曾争论不休。不管怎么说,换作是谷歌的那些人,大概是无法忍受这种局面的。

威尔士别无他法。

他很早之前就意识到,维基人绝不会容忍他通过卖广告的方式将维基百科商业化。尽管他现在风光无限地被邀请至全世界演讲,甚至还能跟U2的主唱博诺称兄道弟,但他的名气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他“无私地创造了一个自由而免费的百科全书”的身份。这样一来,他的地位与网上这群喋喋不休的志愿者们就产生了极为密切的关系,因为正是他们促成了维基百科的成功。

要处理好跟这些志愿者的关系是一件微妙的事情,而在威尔士搬到伦敦来享受他的成功所带来的物质生活之前,一切似乎都很顺利。

今天的维基百科已经有了285种不同语言的版本,每个月有超过200亿的浏览量和约5.16亿个独立访客。它是世界上访问量排名第5的网站,仅次于谷歌、雅虎、微软和脸书;领先于亚马逊、苹果和eBay。据相关人士估算,如果维基百科要刊登广告,其价值最多可达50亿美元。

不过,如果要把维基人无私奉献的劳动成果公然地进行商业贩卖,威尔士肯定会遭到大家的鄙视。纽约科技顾问公司Activate的主管兼雅虎董事之一的迈克尔·沃夫说,“这件事矛盾的地方在于,阻止维基百科发展成为一个富有的盈利企业的东西,正是那些让它如此有价值的东西。”

威尔士自己也被同样的矛盾煎熬着。

作为世界上最著名的、宣传互联网自由的巡回演讲者,他收入丰厚,但跟硅谷大头赚的钱相比却不值一提,甚至跟许多伦敦的名人相比都要少很多。威尔士的净资产只有100万美元左右,这还包括了他在自己的盈利企业维基亚(一个提供维基服务的公司)所持的股份。他的收入永远都是一个有趣的话题,如果你在谷歌搜索栏里打入“吉米·威尔士”,第一个相关搜索便是“吉米·威尔士 净资产”。

维基媒体基金会(维持维基百科运营的非盈利组织)的执行长官苏·加德纳说,“每个人都会调侃吉米有钱不赚。”

威尔士应付关于他收入的问题手段已经十分老练了。2005年,杂志《佛罗里达潮流》杂志报道称,威尔士早年曾在芝加哥当过一段时间的期权和期货商人,那时,他赚的钱就已经足够让自己余生都衣食无忧。不过,这时他还不用付孩子的赡养费和在佛罗里达还有伦敦的房租。

当我这次问起这个问题时,威尔士显得有些烦躁,“我很少去想这个问题。记者总是问我这个问题,并且期待我伤痛欲绝地说,‘我的几千万都上哪儿去了?’”他曾两次将自己跟俄亥俄的汽车商人相比较,“俄亥俄有些贩卖汽车的商人比我能赚钱多了,但他们的工作却远远不及我的有趣。”在被问及自己的净资产时,他提到了安·兰德的小说,“你能想象霍华德·洛克说,“我只想努力挣钱”么?”

名流权贵的私人编辑威尔士想要激发出维基百科更为深刻的意义。他对于互联网的观念充斥着自由意志主义的理想性——他曾公然谴责如美国政府和苹果公司这样的机构,因为他们局限了互联网信息的免费共享。与此同时,他也频频出席各种赞助活动,并以此为生。目前,他在各式企业、大学及基金会作一次关于互联网权利的普通演讲的价格是7万美金。

去年秋天,我听了一场威尔士在每年一度的克林顿全球倡议(一个由前总统运营的慈善项目,目的在于为有意义的项目争取富有慈善家的资助)上一篇名为“行动的冠军”的演讲。在纽约喜来登酒店黑暗的舞厅里,他周围坐着各类名人——前国务秘书马德琳·奥尔布赖特、哈佛教授及健康伙伴基金会的创始人之一保罗·法蒙,以及来自也门的人权活动积极分子、2011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塔瓦库·卡门。

威尔士去参加此活动的目的之一是要推广维基百科(维基百科的运营费用和它160个有薪员工的工资来源于捐助)。在谈论到海地的医疗资源和中东地区的暴乱时,卡门提到了她的名字在维基百科上被拼错了的事,“他们全都拼不对我的名字,或许我得展示一下我的护照了。”威尔士保证他已经对此做出了更正。有权势的人都喜欢跟威尔士接触,而威尔士也经常被批评喜欢攀权附贵。

他2月份去洛杉矶的时候,在推特上发了一条状态:“午餐是跟菲利西亚一起吃的,晚饭是跟查理兹吃的,洛杉矶真是个好地方!”其中的Felicia和Charlize指的是女演员菲利西亚·戴和查理兹·塞隆。他最近还发了一条推特说,“刚刚订好了为肖恩·帕克的婚礼量身定做的礼服,应该会蛮好玩的:-)”。不过,据我在克林顿全球倡议上的观察,有的名人只不过把威尔士当成了他们的私人编辑。

卡门事件后,嘻哈歌手Wll.i.am向威尔士抱怨称他的维基页面上也有一个错误——“每个人都以为他是William James Adams Jr. 但是其实他的名字里既没有James也并不是Jr.”,威尔士一边向我解释道,一边打开了电脑,修正了这个词条。

跟名人之间的这种关系,并没有受到某些维基人的认可。他们有些人认为,威尔士的新生活在某些方面,已经与他一手创立的平等主义世界背道而驰。

有几个词条编辑人对威尔士更改Will.i.am词条的事提出了抗议,因为他听信了一面之词,而这件事缺乏客观证明。有一个叫做“Fram”的用户说,威尔士违背了维基百科的协定——客观事实必须得到书面证据的支持。同样,在威尔士想要在他自己的维基百科页面把出生日期从1966年8月8号改回他真正的生日8月7号时,他在讨论页上写道,“这并不是可证实的信息,我很抱歉。

可能下次我得上传一份有我母亲签名的声明书作为书面证据吧。”

维基百科最为神奇的特点,是它让默默无闻的志愿者们有了像专家一样的发言权。从很多角度来看,威尔士自己的影响力也得到了扩大。他在阿拉巴马州的亨茨维尔长大,父母分别是老师和零售店经理。随后,他去了欧本大学学习财会。2005年,威尔士回忆起这段时光时,说,“感觉真是有点奇怪,那时的我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小伙,而现在我已经是吉米·威尔士了”。

20岁时,他与自己在一家杂货店工作时认识的帕梅拉·格林结婚了。随后,他曾短暂地在芝加哥从商,在这里,他认识了他的第二任妻子克里斯丁·罗汉,一个钢铁商。

1996年,当威尔士还留着吊儿郎当的胡子,听着疯狂小丑的嘻哈音乐,并在会议中引用“摇滚万万岁”的台词时,他参与创立了Bomis——一个自带“Bomis美女报告”的搜索引擎。为了赶上互联网热潮,他与罗汉搬到了圣地亚哥。

2005年,威尔士曾反对了他个人维基词条中所提到的“Bomis是一个贩卖色情资料的网站”。他告诉维基人:“Bomis的总盈利中,来自于‘成人’(并不是色情)的部分远远不及十分之一。”不管它是不是色情网站,来自于Bomis的盈利支撑起了威尔士的另一个项目,Nupedia。

Nupedia是一个线上的百科全书,其中的词条由有关专家撰写,并会受到大众的同行评审——这也就是维基百科的前身。

威尔士对于“任何人都可以编辑的在线百科全书”这个概念非常迷恋。他从小是看着父母的贴满了书签的世界百科全书长大;在读研究生时,他开始对当时蓬勃发展的开源软件运动产生了兴趣。在Nupedia步履维艰、Bomis的商业伙伴又急于扩张其业务的同时,威尔士在免费的开源百科全书中看到了更大的“文化试验”机遇,也为此几乎投入了自己的全部精力。

2001年1月,他注册了www.wikipedia.org和www.wikipedia.com的域名。整个项目于2001年1月15日上线,因此,这一天也被称作“维基百科日”。与许多互联网企业家一样,在一开始,威尔士无意创立一个企业——他只是想创造一个很酷的东西。在一开始,维基百科的运营完全是想到哪做到哪。当时,威尔士与罗汉为了省掉一些房租,搬到了佛罗里达的圣彼得堡。

他必须得用Bomis那边赚到的钱来维持维基百科在坦帕的服务器。创业初期,威尔士依然认为,他的免费百科全书能为他带来巨大的财富。他的好友和Bomis合伙人特里·富特告诉我说,“我觉得吉米当时以为他可以从这里赚到很多钱”。富特是威尔士的中学同学,在他第二次婚礼的时候曾是威尔士的伴郎,但他却并没有出席威尔士的第三次婚礼。关于他们的决裂,富特说,“成名会改变一个人”。

威尔士自己竭力避免提到他与维基百科早期许多同事的友谊,他说,“我的社交圈子在搬到伦敦后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你知道,我的妻子认识所有的人”。

互联网热潮褪去时,威尔士还没来得及把维基百科建成一个可盈利的企业。此后,他陷入了一个窘境——维基百科成为了一个“叫好不赚钱”的项目,依赖于固执的志愿者的支持,而他们绝不会支持在维基百科上刊登广告。然而,随着维基百科的发展,威尔士发起了一场精明的品牌转变。

2003年6月,他为维基百科创建了一个非盈利的基金会。2004年,在接受科技资讯网站Slashdot的采访时,他公开发表了自己的发展目标,这使得未来的维基百科完全脱离开了“Bomis美女报告”这个略微丢脸的根基。他当时说,“我们要做的就是让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可以免费地获取人类所有的知识。”与威尔士的观念向左的科技资讯作家安德鲁·基恩告诉我说,“威尔士不过是一个幸运的隐晦色情传播者罢了”。

不过,威尔士崇高的目标在2005年让他得到了一次在TED演讲的机会。此后,U2的主场博诺亲自邀请他加盟在达沃斯举行的世界经济论坛。

在这次旅途中,威尔士身边的人形容道,“他起初只是一个举止笨拙的‘搞电脑的人’,但他的权力迅速地得到了提升、信息面迅速地得到了扩大”。他理想中的互联网——一个不被企业或政府的私人利益禁锢的世界——得到了许多人的响应。

此外,他还登上了《时代》杂志所评出的“2006年最具影响力的100个任务”的榜单。在达弗斯的第二年,威尔士和加维都获得了“全球青年领袖”的称号。哈佛大学的法律系教授、哈佛大学贝克曼互联网与社会研究中心的创始人乔纳森·吉特仁说,“吉米促生了人类知识史上最伟大的创造之一,他也一直因此在高调地宣扬此事。我们不应该去嫉妒他。我觉得他也是凭着直觉摸索着走到今天的,因为这样的事情并没有先例。”

不过,有的人会怀疑,威尔士是不是因为无法找到通过他的发明来赚钱,才反过头来以“人道主义”的幌子骗钱?2010年,斯考特·格鲁斯曼与威尔士花了一年的时间,拍摄了一部关于维基百科的纪录片——《数字中的真相》。他质疑道,“吉米到底是一个有远见有目标的人,还是只是靠着随机应变走到了今天?

”为了这部纪录片的拍摄,威尔士授予了格鲁斯曼等人维基百科的最高权限,但这部影片却指出了维基百科中许多因其开源性质而难以避免的错误,最后呈现的观点也是持批评态度的。威尔士并不喜欢这部纪录片,也拒绝为它做宣传。格鲁斯曼在谈及维基百科的演变时说,“他的成功无非是侥幸的无心插柳而已”。不管威尔士是不是一个高傲的人,既然他把权利授予了大众,那他就欠了他们一个大人情。

这种情况在他还住在佛罗里达的圣彼得堡、开着一辆用了四年多的破旧现代汽车时,尚还比较好处理,但他要在跟布莱尔夫妇聚餐的同时,当好维基百科的老大就比较困难了。

尽管维基人偶尔会对威尔士如今的社会地位感到些许不爽,但威尔士却在极力地利用他的人脉来为维基百科谋取利益。2012年1月,维基百科志愿者们为了反对华盛顿两条反盗版的议案,投票决定将维基百科关闭两天,此举促成了该议案被禁。

此事过后不久,威尔士与《卫报》一起反对25岁的理查德·奥德怀尔因创办搜索引擎TVShack.net所引起的版权问题而被引渡到美国。他还反对了英国政府的通信数值法案(又称“窥探者宪章”),此法案需要检测所有英国公民的网络、短信和邮件。威尔士称此法案无法得到“成熟的技术支撑”,并威胁要将维基百科的页面加密。此后,该法案就被束之高阁了。

不过,威尔士会很谨慎地避免自己被看作极端分子。

在处理自由文化运动的一些极端人物时,他显得十分慎重,比如朱利安·阿桑格(他批评了Assenge滥用维基的称号)和匿名者黑客组织等。威尔士和我共进午餐的前一天,26岁的程序员和互联网活跃分子亚伦·斯沃茨自杀了。线上的维基群体一片沸腾,大家都希望得到威尔士的参与,但他却犹豫了。他告诉我说,“大家都在催促我去评论这件事,但是我并不认识他。

”而有关泄露美国“棱镜计划”的前美国国家安全局的技术承包人爱德华·斯诺登事件,他同样也保持了沉默。

“维基百科折射出互联网世界本质的一面镜子。以前我们都说,胜者才能书写历史,而如今,每个人都拥有了这个权利。”Craiglist的创始人克雷格·纽马克如是说。就连威尔士自己也躲不过受到这一点的影响。维基百科走上正轨后,威尔士曾试图在关于自己的词条里将自己称作维基百科的独立创始人。

不过,在2000年,他聘请过一个叫拉里·桑格的学者来帮他创建这个线上百科,而此人此后对开源网络持反对意见。桑格称,要让每一个人(而不仅仅是相关专家)来编辑这个百科全书是威尔士的主意,可当时的威尔士并不大相信维基技术,是他说服了威尔士接受它。此外,桑格还说维基百科这个名字也是他提出来的。威尔士试图更改自己的词条的事违背了维基百科的协定,在维基人群体中引起了轩然大波。

目前,他的词条里称他为“维基百科的共同创始人之一”,并用一个名为“相关争议”的部分详尽地解释了桑格的创始人之争,里面提到,2001年的《纽约时报》的报道和2002年的一篇维基百科新闻稿,都以创始人的身份提到了威尔士和桑格的名字。威尔士以讽刺的语气说道,“真是好玩儿啊,这场‘争议’简直是世界上最愚蠢的争议了”。

桑格拒绝了本文采访,但在威尔士词条的讨论页上,他曾留言道,“是直到维基百科开始进入公共视野,而吉米也开始到处演讲时”,威尔士才想到要去改写历史。

维基百科,维基人的百科全书。在和克里斯丁分手后,威尔士在纽约暂住的同时经常去科芬园的公寓约会加维。2011年,这位37岁之前从未踏出过美国半步的威尔士搬去了伦敦,与加维在梅利本区租得一套房子。威尔士看上去已经轻松适应了自己的新生活。

他学得的伦敦口音,让他听起来更像一个有名的英版格温妮丝·帕特洛或者麦当娜。他告诉我他在奥运会上观看了沙滩排球,并且作为鲍里斯·约翰逊的客人参加了一个骑马活动,过得“相当愉快”。他认为住在梅利本区是非常棒的,因为他们有“非常多的人登门拜访”。这与美国不同——在美国,政客们对于他来说不过是遥远的百科词条,但在英国,他“真的”认识他们(“真的”发音方式很英式)。

他再次提及“我的妻子是伦敦社交面最广的女人”。

然而,维基人也没有被他遗忘。自从威尔士开始发展他在伦敦的社交圈后,他会刻意避免参与编辑某些百科条目,其中包括布莱尔以及与他有私交的一些上议院议员们的页面。即使如此,维基人也曾质疑威尔士是否为了布莱尔而涉嫌刻意掩盖哈萨克政府条目中的某部分(威尔士认为这个指控“愚蠢至极”)。早在他与加维完婚前,一些维基人就开始抗议说他变得越来越遥不可及。

其中一个志愿者写到,“吉米不是维基百科的主人,可能他的确是创立者之一,但是这又怎么样?维基是属于所有维基人的。”威尔士承认,这多少有点道理。他说,“理论上说,我在维基百科上有终极权限,可以随心所欲地订下任何规定。实际上,如果我真的这样做了,他们肯定会疯狂地抗议。”

这样的集体所有制不能让任何人致富,但是威尔士坚持,从长久来看,这样的制度能够让维基比脸书和推特更加持久,并且对社会产生更多价值。

维基没有因支持阿拉伯之春革命起义类似的事件而得到广泛好评,这显然困扰了威尔士。他告诉我,“人们喜欢讨论脸书和推特的革命,但我觉得那只是在整个进程中最肤浅的结局。人们能够去自我组织并且公然抗议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我们要记住,是什么让他们在最开始相信这样的起义是可行的?

”他指出,这都是因为进步分子们读到关于乌克兰的橙色革命,欧洲的变革以及美国的民主主义早期,他说,“要走上大街闹革命是一回事,而要在革命成功之后做出新的规划和进行改革却是另一回事。”

威尔士认为,维基百科可以让人们在决策更加有根有据。这就是为何他目前正在发展中国家推广维基百科。去年,作为“维基零”活动的一部分,维基的基金会在诸如泰国、马来西亚、塞尔维亚以及潜在的南非等发展中国家的电信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在手机上预装了维基百科。在演讲中,威尔士主要呼吁的就是,要在发展中国家以让维基百科不计入数据流量的方式,将在线百科全书推广到每个人。

能够赚钱就更好了。

纽约的一个晚上,威尔士从他的传教工作中抽出时间与朋友们共进晚餐。他刚完成“科尔伯特报告”的录制,穿着一件由英国设计师奥斯华·博阿滕设计的白色衬衫,衣领是不对称的,上面还有紫色的花边。六年前,缺少媒体经验的他在录制“科尔伯特”时显得窘迫多了。而此次,他以标准的新闻发布人方式让自己非常安全。“从上次你上电视以来,维基已经家喻户晓了,想必你已经数钱数到手抽筋了吧?”科尔伯特问道。

对此,威尔士一笑了之,并且提醒观众,维基百科依然需要他们的捐助。在晚饭后,他显得非常激动,浑身都散发出荷尔蒙的气息,假装害羞地欣然接受了大家的赞扬。次日,他将回到伦敦,然后去到福罗里达和德国,最后,他还要在加利福尼亚做一个关于网络安全公司的演讲。当然,与此同时,他也不会忘了一直陪伴着他的维基人。

UUID: 07bdbeab-322a-411a-9e56-85fe7f932044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果壳公众号-pdf2txt/2015/2015-12-06_维基百科和创始人吉米·威尔士:闻所未闻的纠结历史.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452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