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科生吃鲤科鱼

作者: 艾晓騧

来源: 博物杂志

发布日期: 2015-12-04

本文详细介绍了鲤科鱼的特性,包括其刺多的原因、肌间骨的规律以及如何通过切鱼片避开鱼刺。同时,文章还分析了不同鱼部位的肉质和吃法,提供了吃鱼的进阶指南。

鲤鱼、鲫鱼、青鱼、草鱼、鲢鱼、鳙鱼,这六位是我们中国人最熟悉的食用淡水鱼,同为“鲤科生”的它们有个共同点——刺多。吃鲶鱼、三文鱼的时候,很少有人抱怨鱼刺多,唯独最常见的这几位鲤科鱼总是浑身带刺。这是因为鲤科的进化程度不够高。这些防不胜防的乱刺,大名叫做“肌间骨”,是由肌肉中的结缔组织骨化而成的,只在鲤形目、鲱形目等鱼类中的“落后生”身上存在。

在很多日本料理店会看到类似图中很多鱼字旁的汉字,配这张图只是为了扰乱视线。而今天的大部分鱼类,比如数量最多的鲈形目(鲈鱼、金枪鱼、带鱼)、鲇形目(鲶鱼)以及鲽形目(比目鱼)、鳕形目(鳕鱼)等,它们的体内除了一条脊椎+两排肋骨,只在背部、尾部边缘有一些连接鱼鳍的“棘”,这些都是明显的大刺,又连在一起,吃的时候很容易去掉。

只有大刺的鱼,体内的肌肉足够发达,光靠肌肉的力量就可以支撑身体,高速游动。相比之下,鲤科鱼的肌肉结构比较原始,需要肌间骨来支撑肌肉、帮助肌肉传导力量。其中鲢鱼、鳙鱼(俗称胖头鱼,英文名特别好记,Bighead)的肌间骨数量最多,可超过120根,还净是分叉的,吃起来最麻烦,感觉再也不会爱了,但是它俩的肉价是鲤科鱼中最便宜的,所以还是会努力去爱。

这些刺很招人烦,但肌间骨的生长其实也是有规律的,它们的分叉都是“Y”字形或“卜”这种劈腿字形,而且总是顺着鱼肌肉群的纹理,从前向后斜着生长。所以只要你功夫深,切鱼片的时候就能避开这些讨厌的鱼刺,顺便把大部分鱼刺去掉。

吃鱼光吃肉不看部位,那不叫进阶吃货。一条鱼虽然不像一头牛的身体结构那么复杂,但也可以大致分成鱼头、鱼背、鱼腹、鱼尾四个部位,每个部位的肉质、吃法各有不同。鱼头并没什么肉,主要就是个大骨头。可换一种说法,鱼头才是整条鱼的精华。鱼头里能吃的部位,包括鱼脑、眼窝等重要器官,里面的水溶性氨基酸极为丰富,所以鱼头是整条鱼中最鲜美的。

鱼背的肉比较丰厚,鱼能在水里游,主要靠背部肌肉发力,因此这里的肌肉是鱼身上最厚实的。鱼背部的肌肉群俗称“蒜瓣肉”,因为它们排列整齐紧密,每块肌肉都呈“Z”字形。游泳能力越强的鱼,“蒜瓣肉”越厚实。如果喜欢吃结实的鱼肉,鱼背是最好的选择。只不过在鲤科鱼身上,背部的刺也是最多的。

鱼肚子是鱼身上刺最少的部位了,这里只有几根肋骨,很容易就能择出来,没有讨厌的肌间骨。当然爱吃鱼肚子的人,未必是因为懒得择刺,而是这个部位的肉最肥美滑嫩。鱼肚子积存肥肉,主要是为了保护内脏不受震动,所以脂肪含量很高,形成了类似“肚腩”的脂肪层,肚腩这个东西人类也会有,以上是给你提供的一个听上去很有说服力的借口。

鱼尾巴又称“划水”,是鱼身上活动最多的部位。据说越灵活的部位,肉质越细,至少在鱼尾上面确实如此。鱼尾部分的肌纤维很细,水分含量高,使鱼尾的口感软滑黏腻,许多美食界的行家尤其爱吃。只有一点不好:鱼尾的刺很多而且净是分叉的,吃起来比鱼背还麻烦。

UUID: a756a6a5-a0b5-4b4c-83ac-df0f0cc3f5a7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博物公众号-pdf2txt/2014-2015年/2015-12-04_理科生吃鲤科鱼香煎不要太着急.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39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