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要介绍的中华真地鳖(Eupolyphaga sinensis)属地鳖科真地鳖属,严格意义上来说也属于一种蟑螂,因为地鳖科是蜚蠊目下的一科。这种昆虫分布于中国和外蒙古,有很多俗名,诸如土元、土鳖虫、地鳖虫、地乌龟等等不一而足,反正听上去十分“土气”。不过一种生物能有这么多杂七杂八的俗名也说明了一件事:自古以来人们就对它很熟悉了。
在中国传统医学中,地鳖是常见的药材。当然和其他很多药材一样,名为“地鳖”的不一定就是中华真地鳖。其他属的地鳖(如冀地鳖Polyphaga spp.)甚至其他科的小强(例如硕蠊科的东方水蠊Opisthoplatia orientalis,会被冠以“金边地鳖”之名)也会被当作地鳖入药。网上关于药用地鳖虫的配图就更五花八门了。当然,实际上,最广泛被人工饲养入药的种还是中华真地鳖。
中华真地鳖有着典型的地鳖科形态和生活习性。它们和家里见到的小强不同,是圆滚滚的土肥圆身材,小短腿适合挖掘。地鳖不擅攀爬,平时都埋在土里,面朝黄土背朝天;晚上会出来捡食枯枝落叶和其他一些食物。雌性会把卵荚随意地产在土里,新生儿孵化后随即在原地开始它们灰头土脸的一生。除了生活在土里以外,地鳖科的蜚蠊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生长繁殖缓慢。
中华真地鳖算是地鳖中长得相对快速的,卵2~3个月即可孵化;有些地鳖例如冀地鳖属的卵孵化可能需要一年甚至更久。但好在它们饲养简单,因此可以被低成本大规模养殖,饲喂米糠麦麸等廉价饲料即可健康成长。欧美并没有药用地鳖的大规模养殖,但是地鳖在这些地方却以另一种身份被饲养着:它们是一类很受昆虫爱好者欢迎的宠物。中华真地鳖、埃及冀地鳖和索氏冀地鳖等都是常被饲养的种类。
地鳖科一直是我的心头好。这些小东西养起来非常简单,也不像有些蜚蠊科种类有不好闻的气味,但是却需要足够的耐心和等待。它们同时还为愿意了解那些谦卑的土壤动物的人打开了大门。个人饲养可以模仿野外的落叶堆环境,它们会以落叶为食,也会接受瓜果蔬菜这类厨余。
不止地鳖,整个蜚蠊目都有非常强烈的食落叶倾向。曾有研究表明,比起新鲜植物,蜚蠊更倾向于取食干枯的植物。蜚蠊常常被简单地描述成植食动物(Herbivore),但实际上它们更适合食碎屑动物(Detritivore)这个称谓。在蜚蠊和它们后肠里降解纤维素的共生微生物的协同演化中,最终产生了极端的食木性真社会昆虫——白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