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是幼儿常见的症状,它也常让许多家长忧虑不已。近日,这样一条令人痛心的新闻又出现在了微博时间线上:“接诊医生回忆,当时孩子除了内衣,身上还穿了两件毛衣、一件薄棉袄、一件厚棉袄,外面用一个厚厚的包被裹着。随后的检查证实了医生的担忧:念念出现了婴儿捂热综合征,因为大量出汗又没有补水,已有脱水症状,脑血流量减少,脑组织缺血缺氧。
遗憾的是,因为捂热时间过长导致多脏器功能衰竭、多器官弥漫性出血,第二天下午,念念因抢救无效离世。”
孩子发烧,穿衣盖被“捂汗”是非常危险的做法,婴儿自我体温调节能力弱,高热、脱水、昏迷甚至死亡都有可能。记住:孩子发烧了,不要捂汗!对新生儿和婴儿来说,穿得太多最严重的后果就是捂热综合征。
孩子的身体都限制在厚厚的衣服里,身体产生的热量无法散发,衣被里的温度越来越高,孩子又小,热得不行了也难以表达,长久的高温导致孩子高热、脱水、缺氧、昏迷,甚至呼吸、循环衰竭,这就是捂热综合征。这是一个很有中国特色的疾病,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地区特别多见,每年都有很多孩子因此丧命,有些孩子抢救过来了,却留下了无法治愈的脑损伤。不仅仅是发烧捂汗,有时健康的婴儿也会因为穿的太多而患病。
在孩子感冒发烧的时候,捂被子更加危险。热量无法散发可能导致体温持续上升,甚至达到42℃以上,短时间内大量的出汗还可能导致孩子脱水、休克。有些发烧的孩子,查房的时候嘱咐减少一点衣被,家长无动于衷,医生自己动手给孩子减少一个盖被,脱掉一件衣服,一转身就发现孩子奶奶又给加回去了。婴儿怕着凉,要多穿衣服,感冒发烧了就更应该盖上被子捂汗,很多家长都会这样想。
孩子发烧的原因有很多,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发烧的处理措施也不尽相同。孩子发烧,家长又该如何应对呢?如果孩子不到三个月,只要体温高于38℃,就应该去医院。三个月以上的孩子,如果在家观察,判断孩子精神状态很重要,精神不好时也要去医院。如果孩子发烧的同时有头痛、脖子硬、抽搐、喉咙痛、耳朵疼、身上出皮疹或淤斑,反复呕吐、腹泻等症状,也应该去医院。
发烧会让孩子不舒服,家长看到孩子昏昏欲睡,满脸通红,一摸孩子浑身发烫,很多都是心急如焚,搞不清楚孩子是不是什么得了重病,即便知道是可以自愈性的病毒感染,也会担心烧得厉害会不会出问题。其实,发烧虽然会让孩子不舒服,但目前并没什么证据证明发烧本身会给孩子造成伤害。除非是少见的热性癫痫持续状态或是中暑,发烧也不会把脑子“烧坏”。
不要一发烧就立马想着给孩子退烧。退烧药能让体温在短期内降低一些,但它其实并不能预防热性惊厥,也不能缩短生病的过程,它所能做的只是缓解不舒服的症状。你急或者不急,总还是要烧那几天。不过在此郑重提醒一句:网络上有关于孩子发烧对健康是好事、要“自愈”、要“姑息”的所谓“恒星育儿法”,对孩子危害无穷,许多幼儿因此丧命,家长千万不要听信!如果你根据自己的判断选择在家里观察,又该如何对待发烧呢?
自己在家处理最重要的还是要观察孩子的精神反应,觉得精神反应不好了,或是有什么上面说到的异常情况,就应该去医院就诊。何时要用退烧药?每个孩子对发烧的耐受能力不一样,所以用药的时机也可以不一样。中国指南推荐体温38.5℃时就可以用,美国的建议是体温超过39.0℃可以用,但这样的推荐并没有什么数据支持,只是专家们觉得到了这个温度大部分孩子会不舒服,就可以用药。
无论是世界卫生组织,还是美国儿科学会或中国的发热指南,都认为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是对儿童相对更安全的退烧药。布洛芬只能用于6个月以上的孩子,而且不要给频繁呕吐、脱水的孩子用,以免产生肾损害。对乙酰氨基酚可用于3个月以上的孩子,对呕吐的孩子也可以用栓剂。
夏天时医院收治了一个十几天大的新生儿,发烧、双侧大腿软组织红肿,考虑为细菌引起的软组织感染。查房那天,室温有20多度,孩子的父母都只穿了一件短袖,孩子却里里外外穿了5件衣服,最外面的是一件厚厚的棉衣。孩子小脸红彤彤的,伸手一摸,身上全是汗。衣服穿成这样,发生软组织感染我也就不感到奇怪了。除了本文开头提到的捂热综合征这样的严重后果,穿衣过多也会限制孩子的肢体活动,影响他们的运动发育。
有个疾病叫发育性髋关节脱位,在北方地区发病率明显高于南方,目前就怀疑与北方孩子穿衣服多,下肢长久固定在不恰当的体位有关。此外,孩子的新陈代谢本来就比较旺盛,过多的衣服也让他们更容易出汗,这样一来,痱子、毛囊炎等皮肤疾病也会找上门来。这些小的感染病灶也可能扩散导致软组织感染,甚至蜂窝织炎,就像上文提到的那个孩子。
婴幼儿不会自己诉说,我们可以参考一个比较实用的原则:一岁以内的孩子比大人多穿一件(平均厚度的)衣服。一岁以上的婴儿和儿童体温调节能力基本和大人一样了,可以参照大人一样穿衣。三岁以上的孩子很多也都会自我表达冷暖,只要孩子不觉得冷就没必要多穿。你也可以摸摸孩子,如果手心和后背是暖和的,身上也不出汗,就说明衣服穿得比较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