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1月,邓小平受命于危难之际,开始主持国务院工作和中央日常工作,对被“文化大革命”造成混乱的经济工作、科技工作等各项工作进行全面的整顿。1975年7月,中共中央批准了国务院关于中国科学院要整顿、要加强领导的报告。“科技整顿”的总部署由邓小平提出,中国科学院的整顿工作则由胡耀邦、李昌、王光伟等人具体负责。当时的中国科学院,由以前的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委、中国科协组成。
1975年7月18日,胡耀邦来到中科院走马上任,主持日常工作。胡耀邦等人在经过二十多天的调查研究基础之上,8月11日写出了一个文件《关于科技工作的几个问题(讨论稿)》。后广泛征求意见,修改,拿出第三稿《关于科技工作的几个问题(汇报提纲)》(以下简称《汇报提纲》),8月17日由胡耀邦、李昌、王光伟联名上报。
《汇报提纲》(1975年8月17日版)的主要内容共分六个部分:第一、关于肯定科技战线的成绩问题;第二,关于科技工作的组织领导问题;第三,关于力求弄通毛主席提出的科技战线的具体路线问题;第四,关于科技战线知识分子政策问题;第五,关于科技十年规划轮廓的初步设想问题;第六,关于中国科学院院部和直属单位的整顿问题。
在《汇报提纲》的第三部分是“关于力求弄通毛主席提出的科技战线的具体路线”,讲了六个方面的关系:政治与业务的关系;生产斗争与科学实验的关系;专业队伍与群众运动的关系;自力更生与学习外国长处的关系;理论与实际、基础与应用的关系;党的绝对领导与“百家争鸣”的关系。就理论与实际的关系,《汇报提纲》指出:“要正确地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理论是从实践来的,理论又去指导实践。
”关于基础研究与应用的关系,《汇报提纲》指出:“在自然科学领域里,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都有理论。应用科学的发展,向基础科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础科学的进一步深化,又返回来促进应用科学的进步。”《汇报提纲》从四个方面论述了理论研究的意义:第一,生产实践经验要总结提高,就要有理论研究。第二,为了发展我们自己的创造,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也必须有理论研究。
第三,那些暂时还看不到应用的途径的理论研究,从远处大处看来,对于认识自然、发展科学却可能有根本性的重要意义。第四,理论研究在哲学上两条路线斗争和国际现实政治斗争中有着重要作用。然而,当时的中国,自然科学的理论研究受到了政治上的严重冲击,甚至存在着对理论研究任意加以贬低,指责甚至污辱的情况。《汇报提纲》建议必须改变这种局面。
邓小平看了《汇报提纲》后,觉得很重要,但不甚满意,8月26日找国务院政研室的胡乔木商谈修改事宜,提出了一些原则和意见,并让胡乔木亲自动手修改。胡乔木9月2日完成修改稿,定名为《科学院工作汇报提纲》,全文由原来的六部分压缩为三个部分,分别为:(一)中国科学院科研工作的方向任务;(二)坚决地、全面地贯彻执行毛主席的革命科技路线;(三)关于科学院的整顿工作。
9月26日,邓小平主持国务院会议讨论《汇报提纲》。胡耀邦作汇报,其间邓小平随时插话,后来发表重要讲话。邓小平的插话和讲话内容,以“科研工作要走在前面”,收入1994年版《邓小平文选》第二卷。针对基础研究被戴上“理论脱离实际”、“三脱离”等政治帽子,置基础研究于取消状态;针对一些人将从事理论研究说成是所谓的“刮理论风”,邓小平反驳说:“毛泽东思想是理论,马列主义是理论,学习这些也叫‘刮理论风’!
”邓小平明确地指出:“对理论有恢复名誉的问题。”针对“科技人员是不是劳动者?”邓小平说:“科学技术叫生产力,科技人员就是劳动者!”邓小平这里说“科学技术叫生产力”,依据的是《汇报提纲》中所引用的毛主席对科技路线的指示。在胡耀邦主持的《汇报提纲》(8月17日)中,写道“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在胡乔木主持修改的《汇报提纲》(9月2日)中,写道:“‘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科学技术上层建筑论”占主导地位。这里我们看到,邓小平充分肯定“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命题,并以此为理论根据,试图解决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问题,提出科技人员是劳动者。此次会议之后,胡乔木根据邓小平的要求,对《汇报提纲》又作了一些修改,9月28日报送毛泽东审阅。9月30日,邓小平向毛主席汇报。毛泽东看了汇报提纲,向邓小平说,他不记得自己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句话。
邓说到马克思也说过同样意思的话。毛说,他还是不记得自己说过这样的话。邓小平把此事告知了胡乔木,胡乔木即组织人员进行查核。第一,为了给“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找到理论根据,起草组要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摘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一些论述》。第二,查找“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原始出处。
按《汇报提纲》的附件“汇报提纲第二部分中所引的毛主席关于科技工作指示的出处”中说,“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句话,摘自毛泽东《听取聂荣臻同志汇报十年规划时的讲话》(一九六三年十二月十六日)。胡乔木组织人顺藤摸瓜,得知当年聂荣臻汇报时在场的还有韩光、范长江、于光远等人。他们都有谈话的原始记录,后来还有韩光对这次谈话的传达稿。查阅他们三人的原始记录和韩光的传达稿,都没有发现“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句话。
据亲历撰写《汇报提纲》特别是编写《汇报提纲》第二部分毛主席关于科技工作指示的龚育之先生说,“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出处,来源于“文革”中科学院革委会编印的《毛主席论科学技术革命》。而且,1973年国务院发的《全国科学技术工作纪要(草案)》中,“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句话是用黑体字印刷的。龚育之认为:“《毛主席论科学技术革命》中有这句话,不可能是编造的,但是,是根据谁的记录或谁的传达?没有法子查清了。
”樊洪业则推断,“聂荣臻在1963年12月16日向毛泽东汇报时在场者之中,至少有一个人的记录中记着‘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张劲夫等人的笔记中没有留下‘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句话,应属‘失记’”。后来,毛泽东退回了《汇报提纲》,10月24日邓小平又约胡乔木谈话,要求胡乔木再对汇报提纲进行修改。后来,胡乔木在《汇报提纲》中删除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句话,并作了少量的文字修改,再一次把它送给邓小平。
但是,此时邓小平已经在政治局中受到了批判,邓小平就把《汇报提纲》压了下来,没有把它再送给毛泽东了。“由于毛泽东不能容忍邓小平系统地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于同年底发动了‘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致使整顿终端,各方面工作再度陷入混乱。”后来,《汇报提纲》连同《关于加快发展工业若干问题》和《论全党全国各项工作的总纲》就被列为“三株大毒草”而受到严厉的批判。
为了供批判,《汇报提纲》被印刷了2500多万份,结果,这份本来是给中央但中央还没批下来的报告,就这样在全国科技界中广为流传了。批判者说:《科学院工作汇报提纲》是一个在科技界复辟资本主义的纲领;大肆宣扬阶级斗争熄灭论和唯生产力论;说:“科研要走在前面”,是要以科研取代阶级斗争作为“历史的火车头”。批判者说这是“技术决定论”和“科学至上”的谬论,是唯生产力论。
“《汇报提纲》出笼的前前后后”一文写道:“他们强调科学是生产力的首要因素,目的是为了排斥阶级斗争这个纲,排斥党的基本路线,取消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领域的继续革命。从这个唯生产力的论点中,可以引出一条与党的基本路线相对抗的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批判者把“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说成是“捏造”和“谣言”。批判者写道:“他们还引经据典说:‘马克思说,生产力首先是科学’。这又是捏造。
”批判者说:“邓小平把它硬加在马克思头上,纯属捏造。”“歪曲马克思的原意,断章取义。”“伪造”毛主席指示。通过以上叙述,人们可以观察到,中国1975~1976年期间科技政策具有高度的政治特性,是基础研究与权力斗争之间的一个联系函数。《汇报提纲》就其历史意义和影响来讲,无疑是中国科技政策的一个里程碑。
如果《汇报提纲》得以中共中央的名义正式发布和实施,那么,“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思想就会被得到认可,“科学技术上层建筑论”这一“乱”就会“拨正”;而且,由此“科技人员是劳动者”这个观点就会被确立,错误的知识分子政策这一“乱”也会被“拨正”。被戴上“理论脱离实际”、“三脱离”等政治帽子基础研究,就有可能“恢复名誉”。
就此意义上讲,《汇报提纲》是一场政策革命,然而,这场政策革命还只是“纸面上的革命”,昙花一现,很快被中断了,直到1978年又重新被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