蛙与蟾的区分

作者: 博物微信推送

来源: 博物杂志官方微信

发布日期: 2015-11-19

本文详细介绍了蛙和蟾的区别,包括它们的外貌特征、生活习性、骨骼结构和分类学上的差异,并呼吁人们对这些两栖动物给予更多的关注和保护。

把一只青蛙和一只癞蛤蟆摆在面前,或许大部分六岁以上的人都能分清。然而全世界足有6000多种蛙和蟾,难道所有的蛙都有清爽肌肤,而所有的蟾都是一身脓包吗?翻开一本两栖类图册,叫“蛙”的一般长这样:黑斑蛙(Rana nigromaculata,幼蛙),标准的“青蛙”就是它。或者这样:金线侧褶蛙(Pelophylax plancyi),旧称金线蛙。看上去金光闪闪的容易脑补成金钱蛙。

而叫“蟾”的一般长这样:中华大蟾蜍(Bufo gargarizans),看名字就是正宗国产物种。当然,也有一些形象还不错的“蟾”:金背蟾蜍(Bufo guttatus),产于南美。大长腿有没有!蛙也好,蟾也好,在不那么严格的场合都可以统称为蛙类。其中最典型的“蛙”,专指蛙科(Ranidae)的成员,它们一般栖息在水中,具有光滑的皮肤、细长有力的后腿,眼睛在头顶上高高鼓起,产下的卵是一团一团的。

而典型的“蟾”则属于蟾蜍科(Bufonidae),产下的卵是一条一条的,从蝌蚪长成成体之后就经常在陆地上呆着,五短身材、粗糙灰暗的皮肤、能分泌毒液的疙瘩,都可以在岸上保护它们不受侵害和减少水分流失,眼睛也不用那么鼓。其实从骨骼来看,蛙和蟾的区别就明显一些了。由于体型的关系,蟾蜍科成员的骨架通常显得比较扁平,四肢和躯干之间的骨骼连接也不太紧密,比蛙科成员更依靠韧带、软骨连接。

蛙科和蟾蜍科的脊椎骨、肩胛骨和锁骨的形态,也有一些差异。另外,蛙科成员一般上颌有牙齿,而蟾蜍科成员一般是嘴里没牙的。尽管这两个科之外的蛙类物种,中文名也会叫“XX蛙”或“XX蟾”、甚至英文名里也会带个“XX Frog”或“XX Toad”,但从分类学的角度严格来说,它们并不是“真正的”青蛙或蟾蜍——就像鬣狗不是狗、长颈鹿不是鹿一样。

如果真要论亲疏关系,不一定是叫“蛙”的就是青蛙的亲戚,叫“蟾”的就是蟾蜍的亲戚。比如公认高颜值的箭毒蛙和雨蛙,反倒跟蟾蜍关系近些。对环境敏感的体质,让两栖动物演化出了繁多的种类,也让它们在环境污染、生态变化面前节节败退。如果在野外看见一只蛙、一只蟾或是别的什么蛙类,只要不是入侵物种,就对它好一点吧。

UUID: 2b6889f8-7679-48a1-bd5b-e5f1bb34fb68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博物公众号-pdf2txt/2014-2015年/2015-11-19_午间冷知识你美你是蛙我丑我是蟾咯?.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36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