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离世界一流大学有多远国务院日前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方案》提出,到2020年,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到2030年,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高等教育整体实力显著提升;到本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
就此,本报采访了若干位大学校长、教育专家以及在世界一流大学有过亲身体验的学者,向读者分享他们对于这一高等教育界重大议题的感受和思考。
万立骏(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创建中国特色、科大风格的世界一流大学
近日,国务院颁布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这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于提升我国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实现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性跨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科大作为国家重点建设的研究型大学,始终牢记科教报国的历史使命,始终坚持“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办学方针,以敢为天下先的气概和追求卓越的精神,不断改革创新,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王树国(西安交通大学校长):大学须深度融入社会
国务院此次下发的“双一流”方案,其主要的着眼点在于推进建设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但该方案的核心却在于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内涵。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还需要踏下心来,具体解决一些关系到国内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问题。比如在我看来,目前我们存在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高校和社会的需求相脱节。
顾海良(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武汉大学原校长):追随排行榜永远办不成一流大学
一流大学是以若干个一流学科为支撑,它要有一流学者、一流学术、一流学风,并培养出一流学生。一流学者后继无人则不可持续;一流学术不能狭隘地关注论文,它还包括为社会服务,即贡献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论文”;一流学风缺失则高校无法培养出一流学生。它是多方面的一流。换句话说,一流大学要有一流学科、一流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