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68岁的右利手的人,曾经是成功的商人。但现在,他是一位娴熟的画家。12年前,他开始对光线和色彩异常地敏感,他的世界似乎分成了“开”和“闭”两个部分。处于“开”的时候,光线和声音让他产生一种愉悦感;处于“闭”的时候,光线和声音让他痛苦和不快。与这种对光线和声音敏感相伴的,是他与日俱增的对绘画的兴趣。在56岁前,他对艺术毫无兴趣,但是从那年开始,他开始作画,他不断追求画笔的精确和细节的完美。
在他60多岁时,他的作品已经在多个艺术展中获奖。58岁时,他的行为还发生了其他的变化,他的用语变得重复刻板并且显得开始没有节操。他可以在公共的场合换衣服,在超市顺手偷点小东西,或者辱骂陌生人。对这位脑损伤者的大脑进行核磁共振成像检验后,发现他的大脑双侧颞叶萎缩;单光子放射成像发现其双侧颞叶灌注不足,右侧比左侧更严重。
医生对他的诊断是:额颞痴呆(Frontotemporal dementia,FTD),一种额叶退化的疾病,这种退化可能是由于额叶和颞叶的萎缩。A的艺术创作冲动和大脑的损伤让不禁让人想起了其他的,不为人们所理解的艺术家。他们的创造力和怪僻的行为总让人怀疑:他们的脑子是不是有问题?
梵高的异常精神状态似乎是个经典例子,有人推测他可能患有颞叶癫痫,并伴有躁狂抑郁情绪,而梵高长期使用酒精和尼古丁也加重他的病情。那么艺术创造与大脑损伤的关系到底如何?通过追溯梵高这些过世艺术家的行为来推断这种关系,始终有隔靴搔痒之感。神经科学家或者精神科医生通过自己的临床观察和诊断,找到了异常大脑与艺术创作关系的一手资料。
在这些个案报告中,来自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UCSF)的布鲁斯·米勒(Bruce L. Miller)长期追踪额颞痴呆的患者表现出来的艺术才能,发现了一些非常有趣的现象,上面描述的A便是他于1996年在《柳叶刀》(Lancet)上报告的患者之一。米勒等发现这些有艺术创作的患者后,继续对额颞痴呆患者进行筛查,在69名患者中共发现5例在患病后产生艺术创作冲动的患者。
米勒在《神经病学》(Neurology)上报告了他们观察的结果。在对额颞痴呆患者的持续研究中,米勒还发现,这些患者还可能产生音乐的感知和创造能力。米勒小组还发现,如果患者以前就具有艺术才能的话,那额颞痴呆不会导致这些才能退化。产生或者保留艺术才能的患者在米勒研究小组所观察的额颞痴呆患者总数中占17%。说明艺术才能在这些患者中还是比较常见的。
在观察到这么多产生或者保留艺术才能的病例后,米勒等人也总结了这些患者创作的一些共同点。最明显的特点就是这些患者在语言和抽象的符号表征方面均表现较差,但是在视觉或者听觉艺术上却表现出天分。另外,他们的绘画也多是写实的作品,很少有抽象画;音乐的创作时,音符是以声音的形式直接出现在大脑中,而非言语式的分析的结果。此外,这些患者都对细节表现出强烈的兴趣。
在大脑方面,这些患者视觉-空间知觉的脑区相对完好,病变的脑区多在颞叶部位,且一般是左侧比右侧的损伤更加严重。右侧大脑功能的相对完好,可能是这些患者具有艺术创造能力基础,因为已有先前的个案报告显示,右侧大脑半球损伤对艺术家来说是毁灭性的。如果说右侧大脑半球的相对完好是艺术家患病后保留艺术才能的原因,那么如何解释原先没有任何艺术训练或者艺术兴趣的人,在患病后却突然有了艺术创作的冲动呢?
米勒借鉴了纳林德·卡普尔(Narinder Kapur)于1996年提出“反常性功能提高”(paradoxical functional facilitation)的概念,即个体大脑的某个区域受伤后,他的行为能力却出乎意料地提高了。米勒等人假设,在额颞痴呆患者中,可能是由于左侧颞叶前部的损伤减少了对大脑视觉或者音乐相关脑区的抑制,从而增强了艺术的兴趣和创作。
当然,米勒等人提出的假设是否正确,还有待进一步的检验。米勒等人在报告他们的结果时,也提到了这种个案研究的不足,比如,他们的观察是回溯性的,因此并不一定全面,且他们报告中的一些患者在患病前是高智商个体,可能不具有代表性。尽管如此,这些个案研究为我们提供了比艺术史更直接证据,让我们可以形成有趣的假设并在今后的研究中来验证这些假设的正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