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的一个秋天,在北美西北海岸(今加拿大的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夸库特印第安人聚居区,一位衣着华丽的酋长正在助手帮助下,向来自周围各部落的客人们一件件发放着礼物:毛毯、谷物、熏鱼、干肉、独木舟……这些礼物都是他自家的财产,其中最昂贵的是一种大铜片,每一张都相当于好几千条毛毯的价值。赠送仪式之后是盛大的宴饮,宾客们一通胡吃海喝,一切都是酋长请客。
第二天、第三天,继续照此办理……宴会最后一天,当客人们撑得再也吃不下的时候,酋长就点起篝火,把仍然堆积如山的鱼、肉、浆果和海豹油通通扔进火堆,付之一炬。客人们站在火堆旁边,七嘴八舌地嘲笑着篝火不够热烈,于是主人就把更多食物扔进去点火。还没送出去的一张张大铜片,也都挨个砸碎了,扔到水中。高潮终于来了,酋长点火烧毁了自己的房子!客人们纷纷表示是在下输了,带着满脸羞辱与不甘,划船回到自己的部落。
而这位败光家财的酋长,得到的根本不是“人傻钱多”的嘲笑,而是极高的威望,他的大名由此传遍四方。
这种以公开败家为荣的仪式,在夸库特印第安人的语言里称为“potlatch”,有时音译为“保特拉吃”。对于19世纪跟他们打交道的白人皮货商、探险家来说,这种习俗实在是太奇葩了,辛辛苦苦积累的财产为啥这么糟践!后来的人类学家仔细研究了这种习俗,中文译为“夸富宴”,着实传神。
其实夸库特人敢这么做,是有足够资本的。当地气候温和湿润,山林中有取之不尽的雪松、冷杉,沿海有取之不尽的鲑鱼、鳕鱼群,自然物产非常丰富。尽管生产水平不高,但只要是比较聪明勤劳,运气也不差的人,就有机会积攒下大量财富,远远超出自己生活所需。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无忧的夸库特人无需拿起武器出去征战、掠夺,各部落要想给自己争取地位,获得周围部落的尊敬乃至降服,主要是采取文明的手段——斗富。
对于在夸富宴上蹭吃蹭喝、拿人礼物的普通人,收了酋长的好处,自然以后要对酋长感恩戴德,越发尊敬。实际上,许多人也确实是家里穷得揭不开锅,全家几口人盖一条毯子,正愁怎么过冬呢。酋长散财,也有过冬之前赈灾慈善、履行社会责任的意味。
但对于那些前来做客的周边部落酋长,别看大吃大喝没闲着,他们心里可郁闷着呢:在夸库特人的习俗里,参加竞争对手的夸富宴,接受对方的馈赠,简直是一种羞辱,可碍于礼节又不得不参加。而摆脱羞辱的唯一手段,就是下次举办更加豪华奢侈、更加暴殄天物的夸富宴,把这小子比下去!
夸富宴的习俗,在北美许多印第安族群中都存在,并且持续至今。不过今天他们只把这个作为一种节庆仪式,不像以前那么攀比浪费了。
人类学家发现,类似夸富宴的做法,在北美、北欧、亚洲、非洲和大洋洲的许多原住民部落中都有,在许多场合可以代替使用暴力。比如在新几内亚附近的古迪纳夫岛,如果一个男人发现自己的老婆和别人私通,他的报复方式是:挑出最甜的红薯、山药,宰杀最肥的猪,给那个让自己戴绿帽子的家伙举办一次宴会!当然不是鸿门宴,只要他表现得越慷慨,对手就越会感到羞辱。
如果对手不服的话,一次又一次地相互炫富就要开始了,直到一方实在比不过为止。或许你会说,当一个厚脸皮的食客不就好了吗?越是得罪人,越能白吃白喝,岂不美哉……不回请不就行了。然而夸富宴之所以能够存在,靠的就是深入人心的“礼尚往来”理念。如果只吃别人而没有对等的回请,你在周围的人看来不仅人品很渣,而且简直就是废人,你的老婆孩子出门都抬不起头来。
如果你碰巧是个酋长或部落里的重要人物,丢过几次脸之后,你的位子也就难保了。有位名叫马塞尔·莫斯的人类学家,干脆把斗富的意义比喻为我们中国人常说的“面子”,只不过是超级加强版。
其实在商周之前的中国古代,应当也存在夸富宴习俗。比如在一些考古遗址,发现了大量打碎后重新焊接的青铜器,以及奇形怪状的青铜面具,与印第安人“夸富宴”的仪式用品非常相似,很可能有类似用途。那些精美绝伦、体量巨大的鼎、爵、尊等商代青铜器,主要用途就是盛放酒肉,不管宗教祭祀还是直接宴饮,炫耀的意味都不言而喻。
在周代《诗经》的300篇诗歌中,有33篇是以宴饮为主题,或者明确描绘了豪华的宴饮场面。
后来随着社会发展,保护私有财产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请客炫富也就不再有那么大意义了。理性增长,只是有钱任性的主儿从来都不缺,比如西晋时斗富不惜成本的石崇、王恺,明代自掏腰包劳军的沈万三……现代很多人对婚丧喜事大操大办,从人类学角度说也是“夸富宴”的文化延续。只是在今天看来,铺张浪费得到的更多是嘲笑和敌视。
很多现代人办豪华婚礼、葬礼,比如一些农村地区流行的“流水席”,可以说是夸富宴的文化延续。只不过在现代社会,炫富除了作为他人的饭后谈资,并不会给自己带来什么好名声,而散财背后的心疼也只有自己知道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