闰土抓的“猹”,就是獾吗?
小学课文《少年闰土》(节选自小说《故乡》)里的这一段,让很多人在N年后依然对周树人、闰土和猹的故事记忆犹新,乃至创造了不少的梗。一般的解释是,猹是獾一类的动物——鲁迅先生曾在1929年5月4日给舒新城的信中说:“‘猹’字是我据乡下人所说的声音,生造出来的,……现在想起来,也许是獾罢。
”进入20世纪还能自己造一个字,并且上课本、进字典,让几十年后的小学生都人所共知,鲁迅先生真不愧为中国近代文坛第一人啊。膜拜。不过也有人考证,“猹”这个字并非鲁迅先生首创,《明史》卷三百一十二之《四川土司二·永宁宣抚司》中就有“生儒皆土猹,朝廷所授官,言语不通,难以训诲”的字句。这里的“猹”,是当时汉人政权对少数民族的一种蔑称。不过鲁迅先生虽然博学,也未必能对二十四史字字不忘,因此只能说是巧合。
目前对猹的权威解释,来自鲁迅纪念馆第二任馆长周芾棠,他1975年去闰土的原型章运水家乡访问时,当地老农阮传林的介绍。阮传林说,“猹,在我们塘堤外的沙地里是有的。它像獾猪一样的东西,脚矮矮的,皮毛很油滑,大的也有五六十斤重。白天躲在山林茂密的青山中,晚上就偷偷地溜下山来吃西瓜……”在这里面,“猹”和“獾”是分开说的。就算在《故乡》里,闰土君也说得明明白白:“要管的是獾猪、刺猬、猹”。
也就是说,在当地老乡眼里,獾是獾,猹是猹,两种动物区分得明明白白。
不是说猹就是獾么?其实也没错,因为獾不止一种。在我国江浙一带,有猪獾、狗獾、鼬獾三种,其中鼬獾身体细小,跟猹的相貌区别很大,那就只有狗獾和猪獾了。那就是说,“獾猪”是猪獾,而“猹”是狗獾?不能想当然,还是对比一下猪獾和狗獾的区别吧。猪獾,长着个猪一样的管状鼻子,从鼻尖到头顶有一道很宽的白毛,两颊还有两道比较细的。
猪獾一般体长54~70厘米,尾长11~22厘米,体重不超过10公斤。它们平时单独活动,在面对捕食者时,会发出杀猪一样的嚎叫。狗獾,脸上的三道白毛都很宽,嘴巴是尖尖的,看起来更正常一些。它们也是最“典型”的獾,因为欧洲产的就是这种,在科普读物、儿童文学里比较常见。狗獾的个头比猪獾略大,从头到尾可达1米长,体重可达12~17公斤。
欧洲和中国的狗獾通常是群居的,一般由5~8只甚至更多的成年獾组成家庭共同居住,只是觅食的时候往往单独行动。
鼬獾,是獾类中体型较小、比较原始的一种,体重只有一两公斤,身材细瘦,应该不是猹。猪獾、狗獾都是矮胖子,平时住在地洞里,夜间觅食,而且有什么吃什么,都具备偷瓜贼的潜质。
不过从相貌和叫声来看,很容易把猪獾跟“猪”联系在一起,而不是狗獾;从皮毛来看,狗獾的皮毛比猪獾更油滑,符合闰土“它的皮毛是油一般的滑”的描述。大概是因为狗獾群居时同伴们互相清理,平时看起来也比猪獾干净些。另外在体型上,狗獾也更接近老乡描述的“猹”。这样看来,猹当是狗獾无误。
与黄鼬、水獭等其他鼬科动物相比,狗獾猪獾显得蠢萌蠢萌的,但它们其实非常不好惹。10公斤左右的体重,粗糙坚韧的皮毛,挖掘生活造就的利爪,外加鼬科动物的暴脾气和小强精神,使它们面对敌手毫不退缩,在自然界很少有捕食者找它们的麻烦。对猎狗和猎人来说,如果与一只獾正面交锋,还是要冒些受伤风险的,况且它们身上可能还有狂犬病毒呢!闰土十一二岁就能持叉抓猹,真乃小英雄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