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慈善,仅凭金钱和善意是不够的,还需要科学。旨在帮助穷人摆脱贫困的“小额贷款”开始于上世纪90年代。虽然“微型贷款”确实有所裨益,但是最新证据指出,它们一般来说既不能提高收入,也不能增加家庭和食物开支。为何这样一个在过去20多年里备受推崇、资金充沛的项目,仍然未能帮助穷人摆脱贫困?它让我们意识到,能证明脱贫项目是否有效的证据居然如此匮乏。
还好我们生活在大数据时代:过去,人们做决策只能依靠本能,但现在我们可以依据翔实的数据。近些年来,社会科学家已经开始利用“大数据”这个工具,研究那个尖锐的问题:什么管用,什么没用。我们现在已经做了500多项实验,并发现了一个重要的事实:只要考虑了人类行为,简单干预就能产生极大的影响。我们也知道,信息并不是解决问题的万能钥匙,它只是解决方案中的一环。
如果学术专家能和当地政府、非营利机构、商业团体及银行建立起稳固的联系,就可以对相关问题进行持续性研究,然后把答案告诉那些可以对其善加利用的人。对抗贫穷,没有万能灵药。就算这样一个针对赤贫人口的“培训”项目可以成功推广,而且慈善捐款也能得到不错的回报,但是它还不能把赤贫的家庭,变成买得起车的中产阶级。正如“创新脱贫行动”组织(IPA)朴实无华的宣言所说:证据越多,贫困越少。
虽然我们还不能终结贫困,但是如果掌握了适当的证据,我们就能向这个方向大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