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看看你吃的螃蟹、生蚝,壳上有没长这种怪东西?放心,这不是螃蟹病了,也不是长了寄生虫——虽然严格来说,这些小东西也是些“寄生生物”。这些小东西,就是藤壶和它的近亲茗荷了。藤壶其实是蔓足类动物的广义俗称。广义的“藤壶”包括有柄类,狭义的藤壶指的则是上图中的无柄类。大多数藤壶的成体营固着生活,依附在岩石、贝壳、珊瑚礁、浮木以及其他物体上。这类甲壳动物的形状有点像马的牙齿,也被唤作“马牙”。
藤壶体表有着坚硬的外壳,常被误以为是贝类,但它其实是蔓足下纲的动物。藤壶在脱皮后,会分泌出一种粘性的藤壶初生胶。这种黏液可不普通,由于含有多种生化成份和极强的粘合力,它使藤壶能以异常密集的程度,牢牢吸附在物体表面。
无独有偶,之前网上盛传的“海怪”其实就是鹅颈形藤壶——茗荷。其实,《每日邮报》的报道本身已经给出关于“海怪”的科学解释:这不是什么外星生物入侵,实际上只是一大堆鹅颈形藤壶,恶劣的天气使它们被海浪从水下卷起。然而某些转载者故弄玄虚,没有给出完整的信息,这才让很多没有见过“鹅颈形藤壶”的人惊讶万分。
从照片上看来,它有一个坚实的壳板以及柔软的身段。这种硬壳加软体的搭配,很自然地会让人联想起“软体动物”这个名目——或许很多人会想,这是个“神马贝”吧?如果这样想,你可就错了。这并非软体动物,而是甲壳动物,也就是虾蟹的亲戚,以及各种昆虫的远房表亲。“鹅颈形藤壶”不是这些东西的学名,它们在更专业的场合被称作茗荷(Lepas anatifera),分类学上属于节肢动物!
的确,蔓足类这一类群在甲壳动物当中显得特立独行,可其实它们在海洋中很常见。它们有石灰质的壳板,所以长期以来被认为是贝类。直到19世纪30年代,生物学家发现藤壶幼虫后,人们才认识到它们属于甲壳动物,从软体动物中分出。和虾、蟹、昆虫以及所有节肢动物一样,蔓足类也具有分节的附肢,但你很难直接看到它们的附肢,因为它们通常都包覆在钙质的壳板中。
这一类动物中的绝大多数,其成体营固着生活,固着于岩石、贝壳、珊瑚礁、浮木以及其他物体上。同样,它们会附着在船底、浮标、石油平台等水下建筑物和海港码头上,造成严重危害,是主要的有害污着(污损)生物。
或许有人会问,它们一旦附着在物体上,基本上就再也不动了。那么,它们又怎么完成“延续后代”的大事呢?
这一类群的生物绝大多数是雌雄同体的,可惜,它们基本上无法在繁殖问题上“DIY”,通常一次只能选择担任一种性别,自体受精只是偶尔才会发生。因为无法移动,所以它们在扮演雄性角色时,需要有长长的交接器,才能找到交配对象,完成自己的使命。在已知的动物之中,藤壶具有相对于体长来说最长的雄性交接器,有的种类可达其体长的8倍。
提到古人,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伟大的生物学家——生物进化论的创立人、著名的《物种起源》一书的作者达尔文。达尔文在研究早期,花了8年时间在研究藤壶上,其中绝大多数标本是博物馆历年的收藏。以藤壶为代表的蔓足类是达尔文利用现代系统生物学观点进行研究的第一个生物类群,这也为他划时代的“生物进化论”的提出奠定了基础,史称“八年藤壶”!
放心,螃蟹身上长藤壶和茗荷是正常且无害的,可以安心吃。其实藤壶茗荷也能吃,所长会轻易告诉你?本文来自果壳网,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