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分子》昨天发表调查性报道《触目惊心:中国院士、国家一等奖得主遭撤稿涉嫌造假窝案?》引起了多个有趣反应。对于学术不端,有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应该从快、从严、从重;一种意见认为《知识分子》和任何第三者或媒体应该不要管,由学界自身调节。《知识分子》采取了比较中庸的第三种态度:有时参与,但是温和稳健地、不偏不倚地调查,公平公正地报道。
这种参与,肯定不是谁举报就发表其举报内容,而需要较长时间由第三方调查,当然不一定每次都要像这次一样历时7个月,但一定需要被投诉方反馈,包括反驳,而且如果有学术刊物,需要询问学术刊物的看法,还常常需要咨询其他专家。中国学术界是否弱势群体,出现批评是否会摧垮中国学术界?可能不同人的意见不同。有些人认为,中国学术界学风问题也许腐蚀作用更大?
还有观点认为,没有公平的调查才会给告状信、谣言提供空间,扰乱学术界,有公平的第三方反可以减少谣言的市场,给被告、谣言受害者以公平。中国是否已经有公平的机构处理,《知识分子》是否多此一举?可能是,也可能相反。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确实有处理机制,但其处理一般不公布名字,不同于国际上流行的方法。
国家科技部曾制定学术不端的规则和处理办法,而且为此专门成立“诚信办公室”,但诚信办从来没有被赋予处理具体案件的权力,形同虚设。有些国内学术单位似乎有处理机构,但一般也难以逃脱捂盖子的名声,因为即使单位严格处理,外界不容易相信单位的公正性,在今天的中国更是难以服众。
《知识分子》当然不是处理机构,但国外媒体自1980年代以来就调查、报道学术不端,中国如果有公平、不预设立场第三方,也许是一种与国家机构和单位互补的方式?现有媒体是否已经担当了学术批评的责任?据我们所知,确实有媒体认真调查了一些学术不端,但有人可以动用领导要求媒体不准发表,导致一些调查结果常年锁在抽屉里。《知识分子》是否应该只建设,不参与批评?
建设自然是主要的,能否全部放弃批评是一个值得思考和讨论的问题。因为诸多问题和不确定性,《知识分子》特以此文询问信息管理者和读者:1)如果信息管理者准备删除所有有关学术不端的文章,我们也可能就不用浪费时间调查和发表。这是因为昨天的处理方式模棱两可:虽然原创的《知识分子》被高级技术处理,但所有转发和间接报道的都畅通无阻,所以我们不清楚管理的方法,才不得不今天求教,不是为了抗议,而是诚恳地合作。
本文写作过程中,昨天的文章今天被允许畅行了,《知识分子》感谢管理者的宽宏大量,认为这一问题已经有答案了,也就是学术不端的报道不会完全被屏蔽;2)读者认为我们以后是否应该参与学术不端的报道,坚持稳健和公平两原则?即使现在对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是允许,如果第二个问题的答复是no为主,我们仍将考虑在本系列几篇相关文章之后,停止参与学术不端的调查和报道,认其他人和机构更合适。
我们坚决不要做英雄,我们要做大家认可的、行之有效的实事。知识分子,为更好的智识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