叩头虫vs.烟管螺:无论什么物种,熊孩子都不好惹

作者: Megan Gannon/文,IvyP/译

来源: 果壳

发布日期: 2015-10-28

在希腊,叩头虫的幼虫会寻觅沉睡中的螺,然后将螺活活吃掉,再霸占其壳。螺与叩头虫幼虫之间存在进化上的军备竞赛,发展出了防盗螺壳和其它安全措施。研究显示,叩头虫幼虫需要蜕皮8次才最终变为成虫,每次蜕皮后都会寻觅新的螺,吃掉其肉并在壳内生活几周。

青春期叛逆的熊孩子我们见多了,但是你知道“青春期”也会驱使某些昆虫进行干出一些“丧心病狂”的事吗?在希腊,某些叩头虫(Drilus)的幼虫蜕皮后,会开始寻觅沉睡中的螺,然后将螺活活吃掉,再霸占“受害者”的壳。但是这些螺可不会坐以待毙。它们可能与这些叩头虫幼虫之间存在一个进化上的军备竞赛,发展出了防盗螺壳和其它安全措施,用来战胜这些入侵者。

研究论文发表在《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PLOS ONE)上。

为了熬过地中海炎热的夏天,烟管螺属(Albinaria)的螺们会进入夏眠——一种与冬眠类似的休眠状态。夏眠期间,它们会利用干燥的黏液和闭板(螺口处的汤匙状关闭器官)将自己与石灰岩融合在一起。当螺进入沉睡状态毫无防备时,叩头虫的幼虫们就会暗搓搓地开始发起袭击:它们先用酸性唾液溶解螺壳中的碳酸钙成分,只需几个小时,就能用颚把螺壳贯穿。一旦螺壳贯穿,里面的螺也就基本上性命难保了。

参与这一研究的来自荷兰莱登自然史生物多样性中心(Naturalis Biodiversity Center)的门诺·休舒伊辛(Menno Schilthuizen)说:“这些穿孔无法被修复。一旦幼虫成功穿过螺壳,螺就回天乏力了。”

在研究这一行为时,休舒伊辛和他的同事在希腊本土以及克里特岛上发现了大约10个该属叩头虫的新种。由于雌性叩头虫不能飞行,所以在相对较小的一片区域内就滞留了许多不同种的叩头虫。行动缓慢的螺也一样。所以螺和叩头虫幼虫可能会根据对方的进攻模式和防御方法演化出具有地区特异性的特征和行为。

早在20年前,休舒伊辛的博士毕业论文所研究的就是希腊克里特岛上多样的烟管蜗物种是如何演化出来的。在这一区域内,休舒伊辛不断地发现带有特殊小孔的空螺壳,他断定一定有捕食者从壳内吞食螺肉。休舒伊辛说:“当时我们没能完全弄清楚到底是什么东西在吃螺肉,直到我开始找到一些带有穿孔的螺壳,上面还有一条已经死去的、干瘪的叩头虫幼虫半吊在孔外。显然,它是在从孔里钻出来的过程中死去的。”

不过休舒伊辛并不是第一个记录这个现象的人,他后来找到了一篇1851年德国的论文,描述的就是这种螺与叩头虫幼虫之间的搏斗。他说:“这又印证了一个道理,就是你永远都不会发现一个全新的东西,因为你总会在一些以前的德国出版物中发现相似的内容。”

不过,之前还没有人亲眼目睹过这一入侵的发生过程,因为这些叩头虫幼虫们总是等到夜幕降临才发起攻击。为了研究这种神秘的袭击,休舒伊辛和他的同事们分别收集了活体叩头虫和螺。在实验室里,研究者们发现叩头虫幼虫需要蜕皮8次才最终变为成虫,而它们每次蜕皮后都会寻觅一个新的倒霉鬼,吃掉它的肉,然后在它的壳内生活几周时间。

休舒伊辛说:“叩头虫幼虫在蜕皮时期非常脆弱,因为新皮需要一定时间硬化,才能起到防止幼虫体内水分流失的作用;而螺壳可以在它们蜕皮后的恢复期为它们提供保护。研究团队所获得的录像资料同时显示,由于壳内空间狭窄,不容许幼虫掉头,所以幼虫做好出来的准备后,它们通常会再钻一个孔以供逃脱。”

UUID: de683467-8bfd-4cf5-8154-2dbff9b3716a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果壳公众号-pdf2txt/2015/2015-10-28_叩头虫vs.烟管螺:无论什么物种,熊孩子都不好惹.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40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