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端午节前,讨论用于包粽子的“粽叶”时候,出现了一个领很多人陌生而熟悉的名字:“芦苇叶”。说陌生,是因为很多人不知道粽子也可以用芦苇叶来包,而说熟悉,是因为几乎没有人不知道芦苇这个名字。芦苇实在是太常见了,以至于常见到了很多人已经对它视而不见了。因为芦苇的适应性很广,因此在无论在我国南北,只要有河漫滩、沼泽等湿地,就会有芦苇的生长。
芦苇一旦扎下根来,就会迅速扩张自己的地盘,不出几年,就会形成大片的芦苇荡。所谓“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芦苇成为了水色景观中不可缺少的元素之一。芦苇之所以能够迅速的扩张,依靠的是它发达的地下茎。芦苇的地下茎如同缩小版的竹鞭,在泥土下延伸、蔓延,编制出一张巨网。正因为这巨网的存在,使得芦苇得以牢牢的攀附在软烂的河滩之上,同时保护着泥土不被轻易冲刷走。芦苇地下茎的节上着生有芽。
这些芽抽出土面,就成为了可见的一棵芦苇幼苗。从初春到入秋,芦苇地下茎上的芽都可以生长为芦苇。不过在春暖花开之时,蛰伏了一个冬季的芦苇芽,会如同笋一般冒出地面。这时采摘回来洗净,倒可烹为一道时令小菜。当然,深秋才算得上是芦苇最具景观性的时候。入秋之后,芦苇抽出了朵朵“云霞”,风起之时,芦苇荡上飘扬着朵朵芦花。“芦花深处泊孤舟”,也是秋季的一道盛景。
芦花,如果只是顾名思义,认为它是芦苇的花,那可就错了。从植物学角度来看,当我们能够看到“芦花也似柳花轻”之时,其实早已过了芦苇真正的花期。事实上,芦苇开花的时节在每年8、9月份,那芦苇顶端抽出的缕缕“软刷”,就是它的花序。作为禾本科植物的一员,芦苇真正的花同样毫不起眼,只有在露出花药、散落花粉的时候,细心的人才能从那些许变红的花穗中看出芦苇开花的迹象。那么,这飞舞的“芦花”究竟是什么呢?
其实,我们所看到的芦花,是芦苇果实上着生的绒毛。对于包括芦苇在内的禾本科植物来说,它们的花序都是复穗状花序,而我们所看到的每一粒“种子”,其实是由一个小穗构成的。这个小穗中通常只有一朵小花能够发育成果实,而小穗的苞片和小花花被、则变成了颖片和稃片,包裹着可育小花发育来的果实。那些长长的绒毛,就着生在小花基部的柄上。
当果实成熟之后,小花柄从基部断裂,这些绒毛就裹挟着被稃片包被的果实,形成了飘扬的芦花。
不过,能形成“如雪芦花”景观的,也并非只有芦苇一种。例如常于芦苇伴生的,有一种植株高大、茎干分节而颇似竹子的植物,称为芦竹。它的花序比芦苇更大、更挺拔,能够和芦苇一起形成芦花景观。而在我国华地区到长江流域的湿地中,也有一种高度低于芦苇,但也能形成漫天飞絮的植物,这就是荻。和芦苇一样,荻的果实也有绒毛附着,所谓“枫叶荻花秋瑟瑟”,荻花飞舞也是江南的秋景之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