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外传:人类驯化猎豹的失败史

作者: 张彤彤

来源: 博物

发布日期: 2015-10-26

本文详细介绍了人类驯化猎豹的历史,从古代帝王到现代科学家的努力,探讨了猎豹未能被完全驯化的原因,包括其孤傲的性格、高昂的饲养成本以及繁殖难题。

众所周知,地球上跑得最快的动物是猎豹。它名字里的“猎”字,不只因为它捕猎本领高强,几千年来,人们确实曾驯养它们来打猎。然而这种奔跑迅捷、性情温顺的大猫,终究没能像猎犬一样成为伴随人类身边的伙伴。明代的北京城有个“豹房”,著名的浪荡天子——正德皇帝朱厚照喜欢在此享乐。据记载,豹房里的确饲养着豹子,主要是国产的金钱豹和猞猁(俗称土豹)。

贪玩的正德皇帝或许很遗憾,这两种大猫都暴躁难驯,只能关在笼中观赏,没法带出去打猎玩——在过去,唐代、元代甚至明代早期的王公贵族们,打猎时不但带着大群猎犬、猎鹰,往往还会带上进口的“猎豹”,它跟今天我们熟悉的猎豹就是同一种动物。中国的野生猎豹早在史前就已灭绝,但中亚、南亚和西亚历史上还曾有猎豹分布。

在繁荣开放的唐代,猎豹沿着丝绸之路,被各国商人和使节带入中国,唐代文献、绘画中都有王公贵族带猎豹打猎的记录。后来的辽代宫廷,也豢养着猎豹。马上得天下的蒙元统治者们,更是对猎豹钟爱有加,频繁让臣属国进献猎豹。曾效力元世祖忽必烈的旅行家马可·波罗,记述了大汗带猎豹打猎的场面:出猎时让猎豹蹲在马鞍后,一旦发现猎物,坐于鞍上的驯豹师发出号令,猎豹便从马背一跃而下,朝猎物疾驰而去。

在传世名画《元世祖出猎图》中,有位骑手鞍后就蹲坐着一只满身圆斑的猎豹,骑手则是一副西域胡人相貌。明代中期之后由于西域商路衰微,就极少有猎豹来到中国了。中国帝王的驯豹风气,是从那些原产猎豹的地区学来的。早在3000多年前,古代埃及和两河流域的人们,就看中了猎豹的奔跑能力,试图像养狗一样把它们培育成帮手:把刚断奶的小猎豹抓起来养大,训练它们听人号令。

出猎时让猎豹搭乘马车或蹲在马背上,是因为猎豹只擅短跑但耐力不强,要节省其体力。后来的波斯、阿拉伯和突厥贵族们,也都以拥有猎豹为荣。然而几千年来,人们只能做到驯养一部分猎豹个体,远远谈不上真正把它们“驯化”成家畜、培育出更听话的人工品种。这里面原因很多。猎豹虽没狮子老虎那么强的攻击性,但仍保持着大型猫科动物的孤傲,远不像狗那么容易听凭人类摆布。

而且别看猎豹身材苗条,它们每天也要吃两三公斤鲜肉,寻常人家根本养不起。更要命的是,猎豹就算被驯得再温顺,也拒绝在人类豢养下生儿育女!16世纪印度莫卧儿王朝的阿克巴大帝,在皇家园林中饲养了1000多只猎豹,可仅有一只生了幼仔。由于无法建立人工繁殖种群,人们必须去野外抓小猎豹,不断威胁着野生猎豹的生存。19世纪之后,猎豹沦为欧美猎人的猎物,猎豹毛皮更成为女性时尚,人类活动也不断侵占猎豹的栖息地。

多重打击之下,猎豹的分布范围大幅缩水。到20世纪中期,亚洲仅在伊朗还有少数猎豹,非洲的猎豹也成了濒危动物。如梦方醒的人类终于开始保护它们,可即便在现代化的动物园里,猎豹繁殖仍是大难题。后来科学家们才发现其中秘密:猎豹的求偶过程,是真正的“追”求——好几头雄猎豹拼命追逐一头雌猎豹,而雌猎豹对它们择优录取,并且会在整个求偶期内多次“招亲”,最后生的一窝幼仔往往来自不同的父亲。

后来一些动物园和饲养场给猎豹提供了广阔的场地,并按多雄一雌的比例饲养,繁殖猎豹就不太困难了。雌猎豹的花心,其实有难言苦衷:今天所有的猎豹,基因差异都很小,简直就像近亲交配出来的一般!科学家们推测,这可能是因为猎豹种群在冰川期结束时曾经差点灭绝,一度只剩下极少数量,今天的猎豹都来自这一小撮祖先。

雌猎豹“脚踏多只船”则是一种补救措施,有助于增加后代的遗传多样性……尽管无缘成为伴随人类的亲密伙伴,但只要得到足够的保护,猎豹仍将在大自然中顽强延续自己的种群,继续展示它们独一无二的矫健身姿。

UUID: 2c321588-83b1-4293-b78e-11c4c5d05095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博物公众号-pdf2txt/2014-2015年/2015-10-26_文明外传人类驯化猎豹的失败史.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45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