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18日,由三位科学家,北京大学教授饶毅、清华大学教授鲁白和普林斯顿大学教授谢宇,共同创办的移动新媒体平台《知识分子》诞生。其宗旨是:致力于关注科学、人文、思想。我们将兼容并包,时刻为渴望知识、独立思考的人努力,共享人类知识、共析现代思想,共建智趣中国。
我为朋友的努力高兴,当天给饶毅发信祝贺,也想起了和饶毅、鲁白相识的经过。
第一次看到饶毅和鲁白的名字,是在2004年11月18日英国《自然》杂志社出版的《中国之声II》上。其中一篇就是饶毅、鲁白和邹承鲁共同署名的文章《中国科技需要从根本转变:从传统人治到竞争优胜体制》。当时,饶毅是美国西北大学教授、神经科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科学院上海交叉学科研究中心共同主任,鲁白是美国国家健康研究院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技术部科学顾问。
第一次见到饶毅和鲁白是2007年7月,在清华大学召开的庆贺“中美生物化学联合招生项目(CUSBEA)”实施25周年暨第五届华人生物学家协会年会的新闻发布会上;这次会议上我也首次见到了普林斯顿大学教授施一公。我至今记得:当我在会上获知饶毅和施一公即将全职回国工作时震惊不已的心情!我当即提出要采访饶毅,他说:“这次会议来了许多华裔科学家,你先采访他们,我到北京大学工作后再接受你的采访。
”我说:“不行,你现在能直言批评中国科学界,是因为你在美国大学做教授,回国后就不会这样讲话了!”他笑着说:“我会一如既往地讲真话!”君子一言。在饶毅回国的8年间,他不仅没有停止批评,而且身体力行参与到科研教育体制的改革中。最近一年,他又通过参与创办新媒体刊物,继续推动中国科学文化的改良。
我想到要写一篇文章祝贺《知识分子》诞生。她所秉承的科学启蒙的精神源头可以追溯到100年前,一群中国留学生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创办《科学》杂志,成立中国科学社。任鸿隽在1914年《建立学界论》中提到:“学界者,暗夜之烛。”他指出中国的近代科学不是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而是西文科学在中国传播的结果。
西学进入中国可追溯至1607年《几何原本》的翻译出版。徐光启是我国早期引进西方科学技术文明的关键人物,从1606年开始,他和来华的西方传教士利玛窦合作,翻译了希腊数学欧几里得的著作《几何原本》。该书的出版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原有数学学习和研究的习惯,改变了中国数学发展的方向。
容闳是近代中国史上首位留学美国的学生。他在美国学习后,积极倡导洋务运动,认为西学可以使中国复兴开明和强盛。他游说清政府派选青年送往留学,1872年,他率领第一批30名幼童赴美国留学,这是中国政府首次官费留学生。
严复被康有为称赞为“精通西学第一人”。他在1895年发表“救亡决论”,倡导西学,呼吁“废八股文”。严复多次将中学与西学作比较,认为要救中国必须学习西学。
从严复到胡适、任鸿隽,他们经历西方科学文明洗礼,在东西文化的激荡中为民族发出呐喊之声。任鸿隽在康奈尔大学期间,成为留学生界的领袖人物,主编《留美学生季报》,开始追问科学为何物,研究西方学术起源以及中西文化之差异。
1914年,任鸿隽在《留美学生季报》上发表数篇文章,探讨在中国建立学界论。他写道:“今日为学,当取科学的态度。”1915年,第一期《科学》杂志出版,发刊词指出:“世界强国,其民权国力之发展,必与其学术思想之进步为平等线。”
从1915年《科学》创刊到1951年停刊,中国科学社《科学》杂志共发行32卷。任鸿隽在1951年发表《科学》三十五年的回顾,感慨《科学》问世不过出于一班书呆子想就个人能力所及对于国家社会奉呈一点。
自任鸿隽以降,这似乎成为中国科学发展历程中的一种自觉的精神追求。一代代科学家中继发扬,薪火相传。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再次打开中国青年学生留学美国的大门。李佩、李政道和吴瑞分别领导了自费留学、中美联合招考物理研究生项目(CUSPEA)和中美生物化学联合招生项目(CUSBEA)。
1980年,李佩女士接受建议,推动中国学生直接向美国大学申请助学金,开启了当代中国自费留学之门。1979年,李政道提出中美联合培养物理研究生项目,915名中国青年学生赴美国攻读物理学博士学位。吴瑞则推动中美生物化学联合招生项目,433名留学生在此项目下派出。
进入新世纪,中国经济发展取得显著进步,然而中国科学发展的水平仍然不能尽如人意。许多在西方留学经过系统科学训练并建立职业声望的科学家,开始陆续回国,帮助中国科学。2003年,英国《自然》杂志社发表中文版《中国之声》,聚焦中国科学的发展。
2015年9月18日,《知识分子》问世,饶毅、鲁白和谢宇共同的心愿是通过宣扬科学来推动中国的科技教育体制改革,推动价值观的改变。这是一份值得珍视的对中国科学未来的关爱和期待。我愿意在此祝福《知识分子》做“真的猛士”,延续百年来科学强国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