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天津港爆炸事故中,由于爆炸现场附近存放着大量剧毒物质氰化钠,引发公众担忧。下面这些关于氰化物的知识,会有助人们正确认识氰化物,避免谈“氰”色变。
具有强烈毒性的氰化物有3种:氰化钠、氰化钾以及氢氰酸。还有的物质如铁氰化钾等,虽然也含有氰基,但因为很难解离出氰基离子,所以毒性较小。氰化物可以通过接触皮肤和腔道黏膜、呼吸吸入、口服、注射等各种途径进入人体,然后解离出氰基离子。这种离子能与细胞线粒体内色素氧化酶的三价铁离子牢牢地结合,使其不能还原为二价铁离子,从而阻止细胞利用血液中的氧气,造成组织缺氧,机体窒息。
氰化物的毒性要具体看摄入的剂量和方式。半致死量LD50是衡量化学物质毒性的重要参数,比如氰化钠的LD50为6.4毫克/千克(大鼠经口),意思是说让100只体重200克左右的大鼠每只吃下1.28毫克的氰化钠,大概会死掉50只。若是一个体重70千克的成人呢?大家可以大致换算一下。若通过静脉注射、吸入高浓度氢氰酸气体的形式中毒,致死率会更高。
抽烟和燃烧塑料产生的烟雾中含有氰化物;油漆和黏合剂中含有氰化物;你穿的衣服如果是合成纤维的,氰化物是加工原料之一;即便是纯棉的牛仔裤,染料成分中也含有氰化物;你照的镜子,镀银的电镀液中含有氰化物;你吃的一些药物、喝的一些饮料,看似和氰化物没有什么关系,但它确实参与到了某些中间体的合成。
现已查明,2000多种植物和植物果核中都含有氰化物,比如木薯、高粱、玉米、豆类、甘蓝、亚麻籽、竹笋以及杏仁、葡萄籽、苹果籽等。其中的氰化物多以氰甙形式存在,其含量高低与植物遗传基因、生长环境、气候、土壤等因素有关。氰甙本身是无毒的,只有当植物细胞结构被破坏时,含氰甙植物内的β-葡萄糖苷酶可水解氰甙生成有毒的氢氰酸。
一般苦木薯、苦杏仁的氰化物含量比甜木薯、甜杏仁高,最好不要食用,即便食用也要注意加工方法。
氰化物是一种重要的化工中间原料,广泛用于制药、农药、造纸、纺织、染料、塑料生产中,其中最重要的用途是提炼黄金。氰化物堆浸法是目前最有效的从低品味矿石中提炼黄金的工艺,其原理是矿石中的金、银等重金属可溶于氰化钠或氰化钾溶液中,然后利用锌进行置换,让金、银从溶液中析出。
许多侦探推理小说作家都“偏爱”氰化物,将其作为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关键点。英国女作家阿加莎·克里斯蒂1945年创作的一部推理小说甚至名字就叫《闪光的氰化物》。《名侦探柯南》中,死于氰化物的人更是不计其数。这不是没有原因的。首先,氰化物能造成“闪电式死亡”的效果,同样的固体剂量下,氰化物比砒霜等其他毒物致人死亡要快得多。同时,氰化物的水溶性也要优于砒霜等,更不易让受害者察觉。
以前曾有一项统计,那些自杀的化学家,40%以上的人用的是氰化物。最有名的一位就是美国人卡罗瑟斯,他是尼龙的发明人,还为现代合成橡胶的制造奠定了基础。长期抑郁的他喝下掺有氰化钾的橘汁,死时年仅41岁。计算机科学与人工智能的开创者阿兰·图灵,因不堪忍受同性恋偏见,吃下了浸过氰化物溶液的苹果而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二战期间,纳粹德国在多座集中营中建立毒气室,杀害了成千上万的犹太人和俘虏。
纳粹大量使用的一种名为齐克隆B的毒剂就是一种氰化物。齐克隆B原来是作为杀虫剂使用的,常温下是一种固态颗粒,在加热和加湿的条件下,就从固体转变成致命的氢氰酸气体。不过,纳粹还是觉得这种毒剂“效果”不好,死亡率不高。因为氢氰酸虽然是剧毒,但本身极不稳定,在空气中夏季约10分钟、冬季约1小时就会在紫外线作用下氧化成氰酸,进而分解成氨和二氧化碳。
由氰化物所引发的最大的一次环境灾难是1984年发生在印度的博帕尔事件。当时,美国联合碳化合物公司下属的一家农药厂泄漏出大量挥发性剧毒液体——异氰酸甲酯,造成的直接死亡人数近2.5万人,还有20多万人永久伤残。那么,氰化钠泄露会怎样呢?首先,氰化钠是以固体存放的,性质相对稳定,即便有部分泄露出来,派专业人员收集和消毒即可。
其次,假如泄露出来的氰化钠与水、酸或硝酸盐等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形成剧毒的氢氰酸等,这是很危险的,但在开放空间它会很快稀释分解。最后,需要关注的是氰化物可能对水体和土壤造成的污染,可采取封堵、围堰等手段阻止扩散,并采取投洒相应的化学药剂等中和手段,使其无害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