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长的脖子,长长的尾巴,柱子般的四肢,使蜥脚类成为最“典型”的恐龙形象。如果要按身长、体重给已知的恐龙属种排个名,那么蜥脚类至少可以包揽前50位。一个多世纪以来,人们都惊讶于蜥脚类恐龙的巨大身躯,古生物学家也用尽了各种办法估测它们生前的体重。迄今已知的大型蜥脚类恐龙,主要分属梁龙类、腕龙类、巨龙类三大家族,年代涵盖侏罗纪与白垩纪。这些曾经笑傲陆地的巨兽,到底有多重呢?
梁龙类是最早成名的蜥脚类恐龙,化石早在19世纪70年代就出土了,而且还有个好“户口”——梁龙、迷惑龙、雷龙、圆顶龙等这个科的一票成员,都出土在科技先进、传媒发达的美国,出镜率极高。在晚侏罗纪的北美,它们是最主要的植食恐龙。以最著名的梁龙为例,它们从头到尾有26~27米长,从脚底到肩顶有3.5米高,在几乎一百年里都被视为身体最长的恐龙之一。然而若论体重,梁龙只有10吨左右。
即便长到36米的极限体型(也就是原先的“地震龙”,现在认为就是梁龙的一种),也不过15吨。
相比头尾细长的梁龙类,脖颈高耸的腕龙类似乎更有王者之风。它们同样生活在侏罗纪晚期,在北美、非洲和欧洲都有分布。其中北美腕龙体长可达25~26米,其中脖子就有13米,肩膀也有6米高。与梁龙不同,腕龙的长脖子平时一般是抬起的,最高能抬到与地面夹角50度的水平,这样脑袋就处在傲视群雄的9米高度,能轻松吃到高处的树叶。为了支撑长脖子,腕龙的脊椎、四肢骨骼也非常粗壮,身形明显比梁龙类厚重。
侏罗纪是蜥脚类的黄金时代,进入白垩纪之后怎么样了呢?环境改变了、竞争对手增加了,可是白垩纪的蜥脚类同样种属繁多,而且更为巨大!从亚洲、北美到南美、非洲和澳洲,一群名为巨龙类的新兴蜥脚类强势崛起。巨龙类其实是个“分类垃圾桶”,凡是种属不太确定的白垩纪蜥脚类化石都往里面塞。
巨龙类的名字取自希腊神话中的泰坦巨神,近20多年来发现的巨龙也是一个赛一个大,光是体长超过30米的有阿根廷龙、巨酋龙、普尔塔龙、大夏巨龙、阿拉摩龙等不下10个属,尤以南美的巨龙类种属最多、体型最大。
由于恐龙骨骼化石早已充满了矿物质,从化石重量估计恐龙体重显然不行。早期的研究者会把复原模型放进沙子,用类似阿基米德的办法测出恐龙的体积,再参考鳄鱼、蜥蜴等爬行动物的身体密度来推算其体重。
随着化石材料越来越丰富,对现生动物的体型测量也越发精确,古生物学家们还总结出了一系列公式,以现代爬行动物、哺乳动物和鸟类的数据,以及其他恐龙的身体比例,来根据不完整的化石,推算整头恐龙的各部位尺寸,并进一步算出体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