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的春季总是姗姗来迟,而这次脚步似乎有些紧迫,清明节前华北平原就已是草长莺飞的景象了。也许你会趁着假期去公园或着山野中赏花踏青,不过先别急,在我们身边——城市的最深处,那些熟稔的野花也开始回到我们的视线中,趁着春光发荣滋长。
二月中下旬,在华北的城市尚是槁黄遍野、第一场春雨还指望不到的时候,独行菜(Lepidium apetalum)就迅速的发芽了。
这是一种一(二)年生小草本,喜生于城市街巷、农田阡陌之中,山野间却难觅其踪;常见于地砖缝隙、屋瓦参差间,薄薄一层土就可以生长得很好。叶羽裂,幼苗像缩小版的茼蒿,大概会在一至两个月后开花。
然而作为北京市区开花最早的植物,同样是一(二)年生的荠菜(Capsella bursa-pastoris)则不需要如此长的时间生长,最早在二月初就能见到它们紫褐色的莲座状叶,二月中下旬就能见到它们初开的紧贴地表的小白花。随着花不断开放,花序也逐渐长高,最高可达20厘米左右,最后结出一长串心形的果实随着春风摇曳。
独行菜和荠菜都属于十字花科,它们的果实与油菜、萝卜等常见蔬菜不同,宽大于长,一般把十字花科的这种果实叫做短角果。独行菜与荠菜最大的区别就是独行菜的短角果为椭圆形接近圆形,而荠菜的短角果则为倒三角形。
三月初,随着春天的脚步越来越近,又有另一类野草钻出华北干旱的土壤。
夏至草(Lagopsis supina)正如其名,一般在夏至前后地上部分就会枯萎死亡,是名副其实的早春类短命植物,因此它只能不负春光,等不及春雨滋润就迅速生长,大概在4月底和独行菜同期开花。夏至草多见于花坛绿化带和公园中,叶片掌状三裂崎岖不平,小花貌似益母草(因此也叫“白花益母草”)。另一种同为唇形科的植物相对不那么常见,多分布于有一定历史的公园中,这就是荔枝草(Salvia plebeia)。
荔枝草是华北地区最广布的鼠尾草属植物,叶子揉碎有香味,因为生长开花早又名雪见草、雪里青。与夏至草不同,它的叶是全缘不裂的,且株型能长得十分高大,花期一直持续到8月。
三月中旬至四月初,北京早春最为绚丽的野花——堇菜属植物就开始破土而出了。早开堇菜(Viola prionantha)是诸多堇菜中开花最为急切的一种,等不及伸展叶片就开出淡紫色的小花,而这也标志着华北的早春花季正式开始。
与早开堇菜近似的还有花期大概晚半个月左右的紫花地丁(Viola philippica),主要区别是紫花地丁叶片更狭长、叶柄有狭翅、花色更深,也许这么描述还是让人感到云里雾里,其实真的看到实物相信大部分人都能了然。
四月中旬至四月末,绿化带与公园绿地上,第一批菊科植物开始陆续绽放。
这些被人们统称为“小黄花”“小菊花”的种类其实各有千秋,最常见的有中华苦荬菜(Ixeris chinensis),即俗称的苦菜;抱茎苦荬菜(Ixeris sonchifolia),中国植物志英文版处理为尖裂假还阳参(Crepidiastrum sonchifolium);以及更好辨认的蒲公英(Taraxacum mongolicum)。那如何区分抱茎苦荬菜与中华苦荬菜呢?
抱茎苦荬菜正如其名,茎生叶是抱茎的,且花更小、花蕊黄色;而中华苦荬菜则没有抱茎叶,花较大、花药及雌蕊绿褐色。
紫草科这个名字也许你未曾听说过,不过你一定见过城市中的紫草科植物。附地菜(Trigonotis peduncularis)是一种矮小的一年生草本,常常成片出现,因为它的种子极为细小易于随风飘散,春天它标志性的匙形叶几乎会出现在任何有土可以长草的地方。
既然叫作附地菜,说明它一般是贴地匍匐生长的,茎从植株基部分枝;三月底当叶片正肥厚之时,附地菜开始绽放出极小的淡蓝色的五瓣花。小花的喉部长有五个黄色鳞片状附属物,这也是附地菜属的辨认要点。
华北地区有一种极为常见的野草在其它大部分地区却几乎踪影全无,这就是著名的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
地黄可以说是华北早春野花里最喜爱墙瓦的植物了,一般生长在少土的墙根路旁或是岩石砖瓦缝隙中,而且偏好贫瘠的沙质土壤。地黄的名字来源于其黄色的肉质根。它们的根会储藏大量水分,强有力地挤在沙土缝隙中,这也是地黄生命力顽强处处安家的原因吧。地黄的花不甚鲜艳不过却十分可爱,在北方很多地区都有摘掉花冠吸其内部花蜜的习俗——根据个人经验,它们的花蜜不仅量大,而且很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