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哥窟废弃之谜

作者: 张彤彤

来源: 博物

发布日期: 2015-10-19

文章探讨了吴哥窟被废弃的原因,分析了高棉文明的兴衰,指出战争和生态危机是导致吴哥王国衰落的主要原因。

屹立在柬埔寨丛林中的吴哥窟,吸引着全世界的游客。然而这座壮观的建筑群,早在数百年前就已沦为废墟,差点被世人遗忘。建造了吴哥窟的古代高棉人,为何会把它抛弃了呢,是天灾还是人祸?1861年初,法国博物学家亨利•穆奥在东南亚雨林里苦苦跋涉,搜寻未知物种。不知不觉间,他看到满目的树木和藤蔓之间,竟矗立着一堆堆断壁残垣!穆奥意外发现的,正是古代高棉文明的遗迹——吴哥窟。

穆奥不幸于第二年死于热带疾病,后来西方人一度尊他为“吴哥窟的发现者”。但其实在吴哥窟遗迹附近,一直有当地人居住,19世纪之前也曾有欧洲传教士到过那里。并且早在吴哥窟“风华正茂”的年代,就有外国人留下了文献记录:公元1295年,元代中国向高棉派遣使团,一名叫周达观的官员回国后将见闻写成了《真腊风土记》一书。

高棉人是今天柬埔寨人的祖先,从公元9世纪到15世纪,他们建立的吴哥王国称霸东南亚。自从吴哥窟被重新“发现”以来,大多数历史学家认为,高棉文明是因为战争而衰落的。高棉人历史上深受印度文化影响,信奉印度教和佛教。尽管这两种宗教都以“爱好和平”著称,可吴哥王国和历史上许多强国一样,经常对外大肆扩张,从周边掠夺粮食、财富和奴隶。没有这些资源,吴哥城与吴哥窟是建不起来的。

20世纪后期的考古研究发现,原来当时的吴哥王国,遭受了严重的生态危机——缺水。乍一听有些奇怪,谁都知道东南亚气候温暖潮湿,而且吴哥城10公里外就是东南亚第一大湖——洞里萨湖,雨季时足有上万平方公里。居然会缺水?问题就出在“雨季”上。柬埔寨地区处于热带季风气候,每年分旱、雨两季,九成以上的雨水都集中在雨季。为了把雨季的充沛降水储存起来、留给旱季用,古代高棉人建立了复杂的储水和灌溉系统。

在今天的卫星照片上,吴哥城附近呈现出密密麻麻的水渠、运河、人工湖等设施,因此被考古学家称为“水利城市”。凭借这些水利设施,人们在旱季可以引水浇灌稻田,雨季又能遏制洪水泛滥。在吴哥王国的鼎盛期,吴哥城周围数千平方公里的地区,养育着近200万人口。随着人口增长,人们不断砍伐森林来开垦耕地,从而引发水土流失,好不容易挖开的水渠屡被泥土所淤塞。

如果在战乱期间管理不力,就会导致大片水利系统失效,危及全国的粮食安全。考古学家还研究了当地古树的年轮、湖泊中的的沉积物,发现柬埔寨在14世纪遭受了长达数十年的干旱,当时洞里萨湖的水位严重下降,而这正好是吴哥王国衰败的时期。对一个人口稠密的农业国来说,长期干旱和由此带来的饥荒,足以动摇社会稳定的根基……天灾加上疏于管理,使煊赫一时的吴哥王国变得不堪一击,无力抵抗外敌。

那些宏伟的陵墓、寺庙和宫殿也和昔日霸业一起,被埋葬在雨林中。

UUID: 2a8047d2-9fd7-43e4-b6f8-3e919ecbb250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博物公众号-pdf2txt/2014-2015年/2015-10-19_文明外传吴哥窟废弃之谜.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38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