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凉了,又开始有姑娘抱怨说自己整天手脚冰凉。这时,长辈亲戚们几乎异口同声地说:这小姑娘体质寒凉,血循环不佳,将来长大容易痛经、妇科病多多,生娃说不定也比别人困难,中老年之后更是容易落下一身子病……
一般这样说完你的从头到脚病之后还会加一句:“所以啊,从小就一定要注意养生——女人,就是靠保养的,你应该:多吃红肉、生姜、红枣、动物血、糯米酒、樱桃……随时注意保温,不要喝冰的东西,多喝热饮……别老在空调房里呆着,不要穿露脐装,必须穿袜子……”
然而!上面的说法都!不!对!!!
真相是这样的:虽然无论男女,只要所处环境的气温下降,体温经由皮肤散发出去之后都会感到冷,而且肯定会先冷手和脚。但问题在于:只要你是女人,那么手脚冰凉现象比起男人就会频繁得多,常常也厉害得多。
女性天生手凉。通常情况下,人的皮肤会尽量维持在一个舒适温度上,因为那里有无数毛细血管所构成的微循环体系,将血液源源不断地“泵”过来温暖你的皮肤。不过,当外界气温下降、你皮肤上的温度感应器察觉到寒冷之后、这些“保安”就会立即行动,对输送血液至体表皮肤处的毛细血管进行限流,转而将汩汩血流(也就是温暖)更多地运往心、肺以及其他重要脏器。这一过程拥有一个专业术语:血管收缩。
当人感觉寒冷时,流向皮肤的血液量在极端情况下可降低至每分钟仅仅0.02升,而相反在巅峰状态时可达到每分钟2到3升——这可是100多倍的差距啊!所以手脚容易冰冷,脸也容易冰冷。
这绝不仅仅因为手脚和脸露在外面,更是由于人体拥有这样一种机制:面对寒冷,热量不断从身体往环境中散发时,人体会优先满足体内脏器的血流供应而牺牲手脚脸的利益,哪怕手脚脸变得冰凉、变得苍白变得青紫甚至是继而发生冻疮乃至溃烂——这在俗语里就叫做弃车保帅——因为没有什么比保护好重要脏器、先活下来更加重要的了。
而这样的机制在女人身上表现得更加激烈。研究发现:同样身处寒冷中时,女性的血管收缩相比男性更加迅速、更加强烈,之后也需要更多时间才能恢复。
1998年发表于《柳叶刀》(The Lancet)上的研究(对象219人)就证实了这一点:虽然女性平均体温较男性要高出0.4华氏度、但她们的手温却要低整整2.8华氏度。
都是因为雌激素。女性体内的雌激素参与调控外周血管,高水平雌激素令女性对温度更加敏感,而雌激素水平的起伏变化也会令敏感度发生变化——所以女性体温才会伴随生理周期(雌激素水平起伏)而发生变化。
有观点认为、之所以存在这样的机制乃是由于这样能令怀孕女性确保其肚子里胎儿的温暖。但这依然还是一个谜。另外,女人一般比男人多10个百分点的体脂。而体内脂肪越多,体内器官则得到越好的物理保护;但同时体内的热量也更难到达皮肤处。所以胖子的皮肤温度常常更低。
手凉还有救吗?读到这里、你应该已经有能力总结出一个靠谱的答案了:是的,多吃红肉(民间不知为何特别推崇羊肉)、生姜、红枣、动物血、糯米酒、樱桃……总之是含铁丰富或比较温和的东西——这种说法没有任何根据。因为你吃再多,哪怕吃成死胖子,你的问题,也就是你作为一个女人的宿命,也不会因此而发生改变。
诚然,若你是又饿又冷的话,你通过补充高热量食物的确会比不吃好一些。
但是请不要搞错:你吃东西转化为热能是一个生化过程,需要时间,不是说你吃下去便立竿见影。你若感觉吃了东西就起效,那只有一个原因:你吃的是热食或烫食。然而问题是:通过吃热食换来的改善是如此短暂,不消多时冰凉手脚再度回归,你根本无处可逃(除非你不停地吃东西)。可惜,一天到晚吃东西是要付出代价的,作为女人你懂的——还不如你成天抱着个暖水袋来得直接健康又便宜(多喝热水是不行的!)。
那么除了成天抱暖水袋、或者添加更厚的衣物(包括手套)之外你还有什么选择吗?或者说还有什么更好的选择吗?只有一个——适度运动。这样可以使得血液重新回到肌肉和皮肤中去。只要拿出些勇气到外面跑一圈或者骑骑车,大概只要4、5分钟全身就会暖和起来,你会惊喜地发现你的双脚还是好好地安装在你的腿上并没有离你远去。
虽然在天冷的冬季离开温暖的室内出去运动一下可能很难做到,但读过本篇之后至少你有勇气把萦绕耳边多年的体质寒凉这一旧医观念扔进垃圾桶了——拜托,你才没有那么孱弱。如果七大姑八大姨依然追着你念叨“痛经是因为不穿袜子”“喝冰水将来生不出孩子”之类的,受不了的时候可以来美组吐槽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