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条“4毛钱药治好病”的新闻又在网络上走红了。该新闻声称,一位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不理想,到急诊看病之后,医生开了“12片白色小药片,每次吃半片”,现在血压已经降下来了,这些药一共只花了四毛钱,感觉很“不可思议”。
“便宜”和“有效”是这条新闻最抓住读者的两个要点,但事实究竟是怎么样的呢?从媒体公布的病例图片来看,医生写下了两种药物:氢氯噻嗪和氨氯地平。这位患者应该是平时吃氨氯地平来控制血压,在这里医生又为它加上了能够进一步起到降压效果的氢氯噻嗪。氢氯噻嗪是一种利尿剂和降血压药,小剂量和其他类型的降压药联合使用确实是合理的选择,其实也是很常见的选择。但也有一些局限性,一般不会单独作为首选,也不适合大剂量使用。
很多廉价的药物往往是过了专利保护期、使用时间比较长的老药。经过了这么多年的使用依然屹立不倒的药物,它们的效果大多是比较可靠的,而且医生也会积累起很多使用它们的经验。低廉的价格使患者更容易坚持治疗,这都是便宜药物的优势,但它们也有自己的一些不足之处。
在这里,医生选择的药物并没有什么问题,患者也感觉很满意,但这则新闻还是带来了一些误导性。4毛钱的药只是改善了高血压的控制,而不能治愈高血压。
高血压的治疗是一个需要长期服药坚持的过程,只有持续保持血压平稳,才能避免疾病对心脑血管造成威胁。衡量药物好不好,只看“便宜”或者“立竿见影”其实也是不合适的。药物的选择,是更加复杂而且因人而异的事情。强力的药效也未必是件好事。就拿降血压来说,为了让身体充分适应,避免血压过低,治疗是需要循序渐进的,太强的药效并不一定合适。
有些人对药物的反应格外敏感,为了保证他们的安全,我们还会专门选择一些效果比较温和的药物。选择合适的治疗药物,要综合考虑治疗效果、安全性和患者个人的状况才行,一味图便宜或者一味要求用最好最贵的药都不是明智的选择。经济因素是需要考虑的,但并不是只有开四毛钱药的才是好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