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12日,素有“诺贝尔经济学奖”之称的瑞典国家银行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经济学奖,被授予了英国经济学家安格斯·迪顿(Angus Stewart Deaton),以表彰他在消费、贫困和福利方面的分析工作。想要制定减少贫困、提高福利水平的经济政策,人们首先必须理解个体的消费选择。安格斯·迪顿前所未有地提升了人们对消费选择的理解。
通过将具体的个人选择和总产出相结合的方式,他的研究改变了我们对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的理解。他是怎么做的呢?研究人类的买买买行为。迪顿获奖的研究主要围绕三个核心问题展开:人们会买什么东西?赚的钱是用来买东西还是存起来?如何判断发展中国家的生活水平?消费:每天剁手都为啥?每天都是买买买,剁下的手堆起来足以成为外太空唯一可见的人造物——经济学家看这个问题是相当冷酷的。
他们想开发出一套“需求系统”,来判断你为什么要剁手:什么情况下你会更想买衣服,什么情况下更想买食物?对某一类商品的需求,和它的价格、你的收入、你所属的人群都有什么关系呢?这很重要,但并不是为了减少你的手部缝合开支,而是为了帮助决策。收入:存多少?花多少?“几乎完美需求系统”假定,一家人的总开销是已知的。但是实际上总开销并不固定,收入可能会变,存下的钱也可能会变。
这可不是小事儿,因为消费和储蓄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总储蓄可能会影响一个国家的整体经济形势。发展中国家:怎么判断贫困?怎么衡量经济水平?近年来迪顿的研究主要关注发展中国家的消费和贫困。在这个领域他做出了许多贡献:指出消费数据比收入数据更可靠、更有用;提出了更有效的数据采集方式;如何消除当地物价差异影响;如何计算难以直接观察的商品和服务;如何协调个人数据和家庭数据的差异;如何比较不同国家的福利,等等。
安格斯·迪顿是一位微观经济学家,1945年出生在苏格兰爱丁堡。他曾就读于爱丁堡费蒂斯中学,后来在剑桥大学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1983年至今,迪顿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系任教,是该校世界级的微观经济学者,还曾担任美国经济协会(AEA)主席。
迪顿主要利用不同国家的数据,对家庭行为、经济发展以及健康、贫困等社会经济问题进行实证分析,其重要成就包括提出迪顿悖论(Deaton's Paradox)和迪顿-米尔鲍尔消费需求系统(The Deaton-Muellbauer System)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