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国庆期间青岛“天价虾”事件持续发酵,店家称38元一只的是“海捕大虾”,物美价高;而新闻报道称只是普通的“基围虾”而已。其实,如今已成低档海鲜的基围虾,并不是一种虾,跟高大上的“对虾”、“海捕大虾”也没有本质区别。
对于我国北方和内地的人们来说,“基围虾”曾经是身价不菲的新兴美食,如今已放下身段,走进百姓家了。与外文音译过来的“三文鱼”(Salmon,鲑鱼)不同,基围虾不是音译,并且也不是一种虾,而是指一种养殖方法。
最早是广东沿海地区在捕虾技术的基础上,在海边滩涂修筑堤坝、栅栏围成“基”,在里面养虾。市场称之为“基围虾”,以区别于从海里捕捞的虾。这类养虾技术目前已在我国南北各地沿海推广,而且经过多年技术改良和育种,还能让虾在温带淡水环境里生长繁殖,在室内大棚、水稻田以及养着四大家鱼的鱼塘里都可以养虾,大大扩展了虾的养殖范围。产量上去了,价格自然也不再高不可攀。
养殖技术的成熟,使“基围虾”成了全国东西南北各地市场上、餐馆里的熟面孔。各地所指各不同,好几种虾都可以用“基围”的方法饲养,因此由于地理条件、产业发展的不同,国内各地所产的“基围虾”,也未必是一种虾。比如在广东,基围虾主要指日本囊对虾、刀额新对虾,在上海则主要指中国明对虾和南美白对虾,而山东、河北、辽宁等北方省份养殖的主要也是南美白对虾。
至于青岛商家所谓的“海捕大虾”,则是指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旧名中国对虾、东方对虾)。它是我国渤海、黄海的传统捕捞虾类,“对虾”这个词就是从它这儿来的——因为个子大,在过去的市场上常常两只一起、成对来卖。雌性的中国明对虾可长到16~22厘米长、75~85克重,大者甚至可达30厘米长,250克重。
但由于过度捕捞和海洋污染,中国明对虾的捕捞量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大幅下降,个头也不如从前了。直到近几年,捕捞量才略有回升。尽管中国明对虾也可以按“基围虾”的方法养殖,但既然物以稀为贵,加上“纯天然”的光环,渔船捕捞的中国明对虾确实比养殖的各种基围虾、包括自己的同类要贵出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