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年前,被称为“南北战争”的美国内战结束,美国南方的奴隶制随之终结。在战前南方的种植园中,黑奴们的辛勤劳动,大都奉献给了当时世界经济的重要支柱——棉花。美国南方乔治亚州的棉田和小木屋。最早用于织布的棉花,是原产印度、后引入亚欧大陆各地的亚洲棉。16世纪,西班牙殖民者轻松征服了中美洲,却发现当地“落后”的印第安人,种的棉花居然比自家的好。
这种原产墨西哥一带的“陆地棉”,纤维产量和品质远胜于亚洲棉,从此被广泛栽培。当美国还是英国殖民地的时候,南方的几个殖民地就种起了棉花。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率先从英国的棉纺织业引爆,纺织技术突飞猛进,对棉花原料的需求也水涨船高。美国独立后,气候温暖的南方各州成为绝佳的棉花产区。
1794年更出现了一项重大发明——惠特尼轧棉机,它能快速把棉籽与棉花纤维分离开,一个劳动力一天能处理的棉花从50磅猛增至1000磅!去籽后的棉花便于打包、运输,从而极大解放了美国南方的棉花产能,促使棉花种植面积成倍扩大。到南北战争前,全世界3/4的棉花都由美国生产,其中绝大部分产自南方各州。哪怕是英国这个“世界工厂”,国内经济也高度依赖美国棉花。
当时美国南方的一位州议员口出狂言:“这个世界上没有哪股力量敢同棉花作对。棉花就是大王!”棉花的种植、采摘、加工都需要大量劳动力,于是黑人奴隶就成了维持南方经济的关键,那些拥有大量土地、黑奴的大种植园主也成为主宰南方的权贵。每当一望无际的田野中绽放出无数雪白的棉花,黑奴们就要在监工指挥下分组采摘棉花,并进行去籽等加工。
加工好的棉花被打包装船,沿河而下运到港口,再漂洋过海,出现在欧洲和美国北方的纺织厂中。从1790年到1860年,美国的黑奴人数由70万增加到400万,南方各州几乎都是蓄奴州。棉花为种植园主创造了巨额财富,却给黑奴带来了苦难:黑奴被视为主人的私有财产,可以随意买卖;黑奴必须完全服从主人,没有人身自由和人格尊严,被白人打骂也不能还击……有些残暴的种植园主,经常用鞭打、烙印等酷刑来惩罚黑奴。
由于经济的繁荣和对黑奴的“照顾”,当时美国南方的白人种植园主并不认为蓄奴残忍落后,反倒认为这种农庄生活宛如田园牧歌,远胜于挤满贫民窟和血汗工厂的北方城市。种植园主们自视为高雅的贵族、英勇的骑士,嘲笑那些开工厂、做生意的“北方佬”满身铜臭、俗不可耐。在南方种植园主沉迷于乡村风光、歌舞升平的同时,工业革命却在美国北方如火如荼地展开。
到内战前夕,尽管南方的“人均GDP”高于北方,但北方那些飞速成长的城市群、井然有序的工厂、四通八达的铁路、蓬勃发展的学校和媒体,以及人们的进取心和创造力……都已经把南方抛在了后面。进入19世纪60年代,南方种植园主们依然满足于向欧洲出口棉花、再从欧洲购买工业品的经济模式,而北方工商业老板却希望南方的市场、劳动力能为己所用。
利益的分歧,还有人权观念的差异,在南北之间引发的矛盾愈演愈烈……1861年,南方11个州先后宣布脱离联邦组成“邦联”,战争终于被引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