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世界各国的情报战愈演愈烈,人们对与“间谍”二字有点瓜葛的事件都会格外关注。所谓间谍,其实就是“情报人员”,也叫特务、特工。早在公元前16世纪时的夏末,中国就出现了从事情报刺探工作的间谍人员。
我国最早被史书记载的间谍活动出现在夏朝。夏朝存在于公元前21世纪~前16世纪,这一时期,私有观念开始产生并侵蚀瓦解原始社会,从而形成我国第一个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奴隶社会,实行帝位世袭制。鉴于阶级斗争以及统治阶级内部的政治、军事斗争的需要,间谍活动应运而生。
“太康失国,少康中兴”这个历史故事就是我们所要阐述的间谍活动的背景。太康,夏朝第三代君主,不理政务,荒淫无度,使得政权落入旁人之手。
继承他王位的仲康(太康之弟)以及相(仲康之子)成为傀儡。直到少康(相之遗腹子)长大后,才重新夺回政权。少康是个有雄才大略的人,为了刺探敌方封地的情况,他派遣一位叫女艾的大臣潜往敌方封地当间谍。女艾不负使命,把刺探到的风土人情、政治动向等消息传回少康那里,为他夺取、巩固政权提供了详细的情报。
至于女艾具体的间谍活动,史书语焉不详,只在《左传·哀公元年》中记载“少康使女艾谍浇”,这也是关于我国谍报活动最早的记载。女艾也成为中国古代间谍第一人。
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群雄争霸,各诸侯国为争夺土地、人口以及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不断进行兼并战争。这个时期动荡不安的社会大背景为间谍活动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总的来说,这一时期的间谍活动呈现3个特点:间谍活动频繁;有了初步分工,但分工不明确;很大程度上是以政治家和高级谋略家身份为各国充当外交使节进行间谍活动。
到秦汉时期,一方面游士活动仍起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以帝王为中心的一个智囊班子逐渐形成,具有组织性、系统性。后者之中多是辅佐帝王的智囊人物,他们在谍报活动中起组织策划作用。
间谍能否获得情报是本事,如何将情报传递出去也是功夫。那么在古代,间谍活动中都使用哪些技术和手段呢?邮驿、烽火台都可以传递情报,但这并不能满足所有间谍活动,特别是由交通员递送情报风险很大。
为此,古时人们想了很多办法,如用鸽子来当“交通员”。中国人至迟在唐代就已知道鸽子的这一用途;在宋代时,用鸽子来传递情报已较为普遍;在元代宫廷中,为争夺权力事变迭起,争斗中常以放鸽为号,内外呼应,传递消息。但鸽子要驯养,一般特工也用不了,于是,中国古人发明了不需驯养的“鸽子”——纸鸢,作为传递情报的工具。
纸鸢就是现在大家都爱玩的风筝。纸鸢发明于汉初,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发明人是西汉开国功臣之一、淮阴侯韩信。据说当时列侯陈豨造反,韩信与陈豨勾结,制作了纸鸢作为里应外合的信号,这也是最早用纸鸢来传递情报的实例。纸鸢制作简单、方便控制,在军事、间谍活动中得到广泛运用。在南北朝时期的“侯景之乱”中,当时被叛军侯景围困在建邺(今南京)城内的梁太子萧纲,便是用纸鸢传递情报、搬来救兵的。
窃听是间谍搜集情报最古老的手段,也是现代特工必学教程。中国人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并且发明了古时的“窃听器”——听瓮。《墨子·备穴》中对听瓮的制造和使用方法有详细的说明。在后来的使用过程中,听瓮得到不断改进,成为现代窃听器出现前最有效的窃听工具。听瓮最早是一种口小腹大的罐子,使用时将听瓮埋在地下,在瓮口蒙上一层薄薄的皮革,侦测情报时,侧耳伏在上面,“听”出周边的动静。
在特殊的情况下,还会直接让专业情报人员坐于瓮中,听辨声响。为了减少情报失误,还会培训盲人来执行“听”情报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