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介绍今天的主角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大家更熟悉的东西:啊,没错,这是一道慈姑烧鸡。慈姑这种略带苦味的食物,汪曾祺先生深情地描写道:“前几年,北京的菜市场在春节前后有卖慈姑的。我见到,必要买一点回来加肉炒了。家里人都不怎么爱吃。所有的慈姑,都由我一个人‘包圆儿’了”。
在园艺学上,一般来说,我们食用的慈姑是华夏慈姑 (Sagittaria trifolia var.sinensis(Sims)Makino),是泽泻科慈姑属的野慈姑 (Sagittaria trifolia Linn. var. trifoIia)经过栽培繁育后的一个变种。
野慈姑是多年水生或沼生的草本植物。挺水叶箭形,通常顶裂片短于侧裂片。花葶直立,挺水,高 20~70 厘米甚至更高,花序总状或圆锥状,具分枝 1~2 枚,具花多轮,苞片 3 片。雌花通常 1~3 轮,雄花多轮,雄蕊多数,花药黄色。果实为瘦果,倒卵形,具翅,果喙短,种子褐色。
野慈姑产于东北、华北、西北、华东、华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区,可以说几乎全国各地都有它的踪影。野慈姑常生于湖泊、池塘、沼泽等水域。这样的习性也让它有机会成为水稻田杂草,野慈姑在水稻田泛滥会造成稻田减产,由于长期使用单一除草剂,我国部分地区的野慈姑甚至产生了抗性,成为了恶性杂草。那我们日常食用的华夏慈姑和野慈姑有什么区别呢?
比起原变种(原变种是相对变种而言,此处原变种指野慈姑),华夏慈姑植株更高大粗壮,叶片更宽大肥厚,而且华夏慈姑主轴雌花 3~4 轮,位于侧枝,雄花多轮。种子褐色,具小突起。平时食用的部分是华夏慈姑的球茎,收成时将植株从土壤中挖出就可以见到。慈姑名称的由来也与它的球茎有关,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一根岁生十二子,如慈姑之乳诸子,故以名之。
”当然,慈姑是不是一定长十二个球茎是不能一概而论的,实际情况可能多几个,也可能少几个。值得一提的是,慈姑属里的欧洲慈姑(Sagittaria sagittifolia)和野慈姑长相相似,很容易混淆。但欧洲慈姑具沉水叶、浮水叶、挺水叶,且内轮花被片基部具紫色斑点,花药紫色易于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