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经合组织第一次开展每三年一测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起,德国的教师和管理层就对它感到又爱又恨。十多年过去了,PISA的确为德国的教育系统的创新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进步。PISA报告为我们揭示了德国教育体系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改变,别的国家可以从中吸取经验。对于德国人来说,2001年的12月一定不好过。彼时,第一份PISA报告出炉。
PISA报告显示,德国学生的数学和科学得分远远低于经合组织成员国的平均得分,而社会经济地位低下家庭的儿童则首当其冲。这份PISA报告不留情面地揭露了德国教育系统的不平等性和落后性。一石激起千层浪,德国人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系统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并且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改革内容包括更关注学生个体的发展、延长学校时间以及执行联邦教育标准等。
到了2012年,德国学生的阅读、数学和科学得分已经超过了经合组织成员国的平均水平,而这主要是因为德国的落后学生有了很大进步。德国当时是第一个在数学能力和学生间差异上取得双重进步的欧洲国家。Wolfgang Pöschl是巴伐利亚一所文理中学的科学教师。他注意到,德国的教育改革重点关注了社会流动性。一般来说,即使孩子成绩不错,许多德国家长也不让他们上文理中学。
这些家长认为,孩子上实科中学就能够找到不错的工作,或者能够考上一所应用科学大学了。
在Wolfgang的学校,教师们为了鼓励家长们让有天分的孩子上文理中学,对学生评估方法进行了改革,以便于筛选出有天分的孩子,并且说服他们的父母让他们接受文理中学教育。Wolfgang解释道:“我们曾经用一些纯知识来测试学生,但问题在于来自富裕家庭的孩子的知识面更广,因而成绩更好。现在,我们尝试教授和测试科学能力,这样就算你的父母不能教给你许多知识,你也可以凭着个人能力拿到好成绩。”
德国巴伐利亚州的一项教育创新叫做“个人学习课堂”,也就是说教师成为辅助,教师的角色在于加深每个学生对于某个学科的理解,并且在学生遇到问题时为他们提供帮助。这种教育法非常新颖,因此还没有数据来证明这种方法到底好不好。但是根据经验丰富的Wolfgang的说法,另一种创新教育法已经获得了成功。这种教育法叫做“强化课堂”。在这种基础学科附加课中,教师并不教授新知识,但是学生会练习已经学到的技能。
“这种方法很有用,因为我可以给不同的学生不同的练习,帮助他们巩固和理解已经学到的知识。很多人认为这种课堂非常成功,因为它能帮助那些后进学生。”Wolfgang评价道。他认为这种创新方法很好,能够帮助那些学得慢的学生更好、更快地理解知识。德国学校能完全自主决定下午要不要排课。改革后,很多德国学校将在校时间延长至经合组织国家的平均时长,也就是小学每年842小时,中学每年936小时。
在2003年和2009年间,德国花了40亿欧元来推广全日制学校。更长的在校时间让教师能够教授更多内容。虽然这么一来教师和学生有更多的相处时间,但是学生在家完成家庭作业的时间就变少了。结果就是,如果学生下午有课,教师就不会布置家庭作业。根据年级的不同,有些学生每周有四天下午有课。那些下午有课的学生在上完一天的课后会感到十分疲劳,因此复杂的内容必须在早上讲完。
为此,德国教师花了很大力气为学生设计有效率的课程表。
很明显,因为课堂的创新,德国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他们的成绩不但变好了,而且学习和上学的动机也增强了。根据2012年PISA的报告,德国孩子对于数学的自信是经合组织国家中最高的,这说明德国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很高,自信很强。课堂创新的唯一缺点可能在于,因为学生更有积极性,课堂变得比以前吵闹。
德国孩子在上完6年小学后,根据他/她所在州的情况,会继续接受以下三种不同的教育:文理中学(Gymnasium):包含要求更高的学术性课程,高级中学毕业的学生有资格申请大学。实科中学(Realschule):课程要求比高级中学低一些,教学年限少2-3年,主要提供职业教育,毕业后获得一个次于高级中学的高中文凭。学生许多来自中产阶级家庭。
职业预校(Hauptschule):为那些学业不佳的学生的提供中学教育,教学年限比实科中学少一年。上职业预校的许多学生母语并非德语,社会背景也较弱。德国的这种中学分流系统因为区别对待来自不同阶级孩子的受教育机会,所以饱受PISA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