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作战,如何计算士兵的战绩(击杀了多少人)?有一个字是写作“馘”,这个字还有一种写法是“聝”。按字典的解释,是说割取敌人的左耳记功。“或”,其实本来是“戈”,用戈去割下敌人的首级。后来用字形比较接近的“或”,是兼有表音的作用。《诗经》说“执讯连连,攸馘安安”,“执讯”是抓住俘虏,“馘”并非是字典意义上的割耳,而是割下的首级。西周金文中涉及战争的铭文中经常有“斩首执讯”一语,斩首多少,执讯多少。
古人骂秦国是“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所谓的“上首功”,就是秦国规定的加官进爵要看斩获敌人首级的多少,斩首一级就能进爵一等。
不过嘛,斩首这活儿都是贵族们在车上干的,这戈来割脑袋比较容易,就跟镰刀一样,但是后来的兵器样式多了,徒兵也多了,拿把剑去砍脑袋是真不好砍的。贵族嘛大概还有些小跟班去收集被割下来的脑袋,贵族就只管在前头杀杀杀,割割割。
平民百姓一边要打仗,一边还要顾着把杀死的敌人的脑袋给砍下来,这可真不是容易的事情。而且贵族砍脑袋除了记军功,还要在战后带回宗庙显摆的。平民也没这需求。所以大概后来就改为割一只左耳来记功了。左手提耳,右手提剑,手起刀落,装进口袋,继续砍下一个去~ 杨过给小郭襄庆祝生日,割了一口袋敌军的耳朵,这可不全是心血来潮。
有网友说在评论里提到“戈”的问题,怀疑戈的收割脑袋的功能。
当然了,戈是具有勾割这一功能的,还有劈砍功能的,比如“伐”字,我们现在都说讨伐啊,征伐啊,好像是人持戈就是去打仗的意思。其实不是,人持戈是警戒保卫,是“戍”字。“戍”不是戊+丶,而是人+戈。那么“伐”呢?甲骨文里很清楚,戈的一横跟人是相交的,意思很清楚,伐就是砍脑袋。现在说“伐木”,砍树,这个“伐”的意思就是“砍”,就是从甲骨文的这种砍脑袋的“伐”来的。戈。
实物不小,砍头很顺手的样子……甲骨文主要是祭祀的内容,所以甲骨文里的“伐”,都是在祭祀中,比如说伐羌,砍了羌人的脑袋,杀活人祭祀。好像这种时候,用戈不算是太方便的一件事情。像周武王伐商成功,砍脑袋用的就是象征王权的钺。后代的刑场上,刽子手用大刀,好像这才比较正常。
商代“亚丑”钺
黄汇驰 回答:diablo 2 中有线索说明老外也是这么割耳朵的1) pvp (player vs player) 胜者得到败者名字的耳朵一枚2)有一个暗金的腰带,名字就叫“一串耳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