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动物园:比犀牛更古老 - 鼻子长角的巨兽

作者: 博物

来源: 博物微信推送

发布日期: 2015-09-08

文章介绍了远古时期的几种体型庞大、鼻子长角的史前哺乳动物,包括尤因它兽、重脚兽和雷兽类。这些动物虽然外表类似犀牛,但实际上与犀牛没有直接关系,且在演化过程中因无法适应环境变化而灭绝。文章详细描述了这些动物的特征、生活环境和灭绝原因。

身躯庞大、鼻子长角,让犀牛成为许多人心中最古怪的动物之一。不过在几千万年前,长得像犀牛这样的史前哺乳动物并不少见,它们外表类似犀牛,实际却跟犀牛没啥关系,而且算是犀牛的老前辈。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之后,地球陆地上顿时一片清净,到处都是崩溃的生态,大型动物更是全体死翘翘了。然而大自然不许这种真空长期存在,当死寂的烟尘散尽,被恐龙压制了上亿年的哺乳动物,便在这个被称为“新生代”的新时期迅速演化。

其中有些继续保持着小巧灵活的身体,有些成为强壮迅猛的掠食者,还有些则像吹气球一样越长越大,试图继承当年恐龙的衣钵。距今4500万年前,在新生代的第二个纪元——始新世(5600万年前~3400万年前)的北美和东亚,终于出现了足够称为“巨兽”的种类,尤因它兽(Uintatherium)。尤因它兽的化石最早在19世纪发现于美国犹他州的山区,故而得名。

它们的个头跟今天的白犀牛差不多,从头到尾约4米长、2吨重,也同样有柱子般的四肢、粗胖的身躯和狭长的脑袋。仔细看看,就能发现它们和犀牛的不同:雄性尤因它兽口中有一对长达30厘米的尖利犬齿,而且头上有多达6只角!实际上,尤因它兽与犀牛的亲缘关系远到不知哪里去了。它们既不是奇蹄类,也不是偶蹄类,而属于一个名叫“恐角目”的原始族群。尤因它兽的骨骼相当原始、笨重,犀牛跟它们一比简直称得上聪明矫健。

尤因它兽的四肢和蹄子结构类似大象,大腿长,小腿短,5个脚趾平平摊开,走起路来很稳当,却跑不快,更跳不动。尤因它兽的头骨结构则表明,它们的咀嚼方式更像肉食动物而不是有蹄类,牙齿也不够结实耐磨,只适合取食较软的植物。至于脑子,更是小得可怜。庞大笨重的尤因它兽,肯定是没法跑来跑去捕捉猎物的,它们吓人的犬齿应该只有一个用途——对付同类。

雄性尤因它兽之间争夺领地、配偶的时候,或许就会张开大嘴,试图用犬齿刺穿对方厚厚的皮肤。它们头上的6只短角分成三排,像长颈鹿的角一样顶端钝圆,应该也有同样的用途,或者干脆就是用来展示炫耀的花架子。在尤因它兽生活的环境里,并没有什么大型猛兽足以威胁它们的安全。尤因它兽所在的恐角类家族,是哺乳动物大型化的第一批成果。

在始新世中晚期,它们经历了一段黄金岁月,随后因为气候干旱、森林减少,不适应新的植被而迅速衰落,直到销声匿迹。如果觉得尤因它兽的小短角不够壮观,那么另一种史前巨兽——重脚兽(Arsinoitherium)或许可以满足你。同样是犀牛般的体型,重脚兽的鼻子上方,是一对左右并排、又粗又长的圆锥形巨角。这对巨角正好挡在它们双眼之前,让它们一辈子看不见正前方!

重脚兽属于另一个古老类群“重脚目”,生活在3600万年前~2700万年前的非洲东北部。目前对它们的演化过程还不太清楚,发现了三个种的化石。其中埃及的“齐氏重脚兽”约有3米长、1.8米高,而2003年发现于埃塞俄比亚的“巨重脚兽”肩高可达2.1米。和尤因它兽一样,重脚兽骨骼笨重,脑子很小,牙齿也颇为原始。重脚兽的巨角虽然壮观,却是由空心骨骼构成的,不怎么结实,推测还是求偶用的。

雄性重脚兽的角比雌性要粗大一些,便是佐证。在重脚兽生活的时代,非洲东北部气候湿润,撒哈拉大沙漠还是一片浅海,重脚兽就生活在接近海滩、河湖的湿地中。其实重脚兽最著名的地方,是它的亲戚——目前的哺乳动物分类认为,重脚兽和现存的大象、海牛、土豚、蹄兔等看上去八竿子打不着的一干哺乳动物类群,有着共同的祖先,被划成一个“非洲兽总目”。重脚兽的脊椎、骨盆和四肢结构,确实和大象颇有相似之处。

只是相比后起之秀的奇蹄类和有蹄类,重脚兽还是没能适应变化的环境,始新世结束后不久就灭绝了。重脚兽在非洲玩泥巴的时候,亚洲、欧洲和北美等几块大陆上已经犀牛满街跑了。只不过始新世时期的犀类还比较原始,个头一般不大,也没长出标志性的犀角。这时候扮演有角巨兽的,是奇蹄类动物的另一支,雷兽类。对哺乳动物感兴趣的读者都知道,马、犀牛和貘,是现存奇蹄类动物的三大分支。

其中犀牛和貘一般被划在“角型亚目”里面,虽然貘没有角;而马类所在的“马型亚目”,在史前却有雷兽这种以巨角著称的成员,可见分类学家起名也没那么严谨。与尤因它兽、重脚兽相仿,雷兽家族也是哺乳动物演化中的早期明星。它们早在5600万年前就已出现,在始新世迅速大型化,到3400万年前的始新世末期灭绝,几乎贯穿了整个始新世。晚期的大型雷兽类比今天的犀牛还大,体型直追亚洲象,主要分为亚洲、北美两大类型。

其中亚洲以锤鼻雷兽为代表,北美以王雷兽(Brontotherium)为代表。锤鼻雷兽,肩高2.5~3米,光头骨就有1.1米长,体重估测超过5吨。它们的鼻骨形成扇形的角状物,如同古代的攻城撞锤。有古生物学家推测,它们的鼻孔可能位于角状物顶部,在浅水中吞食水生植物的时候可以把鼻孔露在水面上。另外鼻骨可能还有“共鸣器”的作用,使它们吼声响亮。

北美的王雷兽,“雷兽”一名就是从它们这儿来的,因为化石产地的印第安人认为它们是神话中的怪物。巨角雷兽的肩高也可超过2.5米,鼻子上方有一个额骨形成的“Y”字型角状物。严格来说,雷兽类的角并不是真正的角。锤鼻雷兽的“角”是特化的鼻骨,鼻孔长在“锤”的顶端;王雷兽的“角”则是额骨,它们活着时“角”表面可能都有皮肤覆盖。

这样的结构,使它们根本无法用巨大的角状物进行猛烈撞击,如果一不留神撞成骨折,非疼死不可。因此雷兽类的角状物不仅不是防卫食肉兽的武器,就连同类间的求偶争斗都不行,应该只是纯粹用来炫耀的。或许是大型化的步子太大,雷兽类的骨骼结构,并没有为庞大的身躯进行充分优化。它们不仅骨骼笨重,脑子小,而且主要是用蹄子而非整个脚掌支撑身体,不适合快速跑动,哪怕是长期站立也会很疲劳。

与今天的犀牛、大象相比,简直可以说雷兽是中看不中用的“泥足巨人”,只是外表又大又猛而已。毕竟当时植食哺乳动物和猛兽之间的“军备竞赛”还处于初级阶段,与雷兽同时代的中兽类、鬣齿兽类等也同样很原始,不足以对这些大家伙造成威胁。问题在于,雷兽类并不是“草食动物”——它们的牙齿很不耐磨,只适合取食柔软的树叶或水生植物,富含硅质的草叶对它们来说太硬了。

始新世结束时,全球气候转为干旱,大片的森林、湿地被草原取代。马类由此从森林跑向了草原,成为强健善跑的动物,而身为大表哥的雷兽类却无力转型,只有等死……新生代的全球气候、环境变化,远比恐龙时代来得频繁,各路哺乳动物你方唱罢我登场,适应力差的大型种类很难在舞台上待太久。

大约2000万年前的中新世,有角的犀牛终于登场,创造了辉煌之后又被牛羊等偶蹄类排挤到非主流,如今在人类影响下濒临灭绝……不过那就是另外的故事了。

UUID: 93618909-9001-4146-994e-e5002facca1e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博物公众号-pdf2txt/2014-2015年/2015-09-08_远古动物园比犀牛更古老:鼻子长角的巨兽.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73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