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在LHC碰撞点发现了标准模型所不能解释的反常现象,这一现象在此前的两项实验里都看到过,但要被称作一项发现的话,还需要更多的数据支持。大型强子对撞机(LHC)的LHCb实验装置中一个μ子探测器的内景。图片来源:CERN科学家近期在大型强子对撞机(LHC)的数据中发现了一个有趣的信号,这可能会成为标准模型坚实大厦上的第一条裂缝。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科学家在分析2011~2012年LHC收集的数据时,发现B介子在特定的衰变过程中放出τ子的频率要高于放出μ子的频率(τ子和μ子和电子一样都属于轻子,但比电子重),而标准模型认为考虑到粒子质量差异后,衰变产生两种粒子的频率应该完全相同。
该结果即将发表在这个月的《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 )上,而论文作者早在6月就将论文上传至预印本网站arXiv。
衰变率的这一差异是LHC底夸克(LHCb)实验组发现的,还不能当做一项新发现来宣布,因为它过于细微,有可能只是统计上的一个波动,在收集到越来越多的B介子衰变数据之后就会消失。在粒子物理领域,宣布一项新发现通常需要5σ的统计学显著性(即与平均值偏离5个标准差),而LHCb的这一信号只有2.1个σ。
但物理学家还是为此欢欣鼓舞,因为同样的异常现象在之前的两项实验中也出现过:美国SLAC国家实验室的BaBar实验组在2012年,以及日本高能加速器研究机构(KEK)的Belle实验组在今年5月均报道过类似的结果。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的物理学家米捷什·帕特尔(Mitesh Patel)认为LHCb的结果正好符合了前两个实验的发现,他也参与了LHCb的实验。
“单个测量实验中的2σ差异不能说明什么,”同在LHCb工作,来自英国利物浦大学的粒子物理学家塔拉·希尔斯(Tara Shears)说,“但通过不同的实验和不同的人,在不同种类的衰变中发现一系列2σ的差异,就真的很有意思了。”新物理的曙光?去年,LHCb就发现了一个类似的差异:在另一种B介子的衰变过程中,放出的电子频率高于μ子,显著性约为2.6σ。
令人激动的是,如果这两个结果都是真的,它们可以用同一个新物理原理来解释。比方说,如果假定存在另一种希格斯玻色子,它带有电荷,而且与衰变中牵涉到的各种粒子的相互作用都各不相同,这样的话或许就能解释这类差异。眼下最流行的对标准模型理论的扩展是“超对称”(supersymmetry)理论,它就预言了这类希格斯玻色子的存在,尽管帕特尔说这只是多种可能解释中的一种。
在LHC的另一个实验组CMS工作的物理学家唐·林肯(Don Lincoln)则提醒大家,这一“信号”很可能只是统计上的波动,或是实验不确定性被错估所造成的。但这么多个地方都出现类似的信号,无疑值得引起科学家的注意。“这其中一定有更多需要仔细研究的细节。”他说。
这一发现所基于的数据仍然是LHC在2011~2012年第一轮运行时获得的数据,为了在今年6月开始的第二轮运行中积累数量相当的数据,科学家还需要再等一年。与此同时,LHCb的研究团队还会检验其他类似的衰变过程数据,看看还有没有类似的差异产生。LHC分为四个主要探测器:LHCb,CMS,ATLAS和ALICE。其中,另外两个装置CMS和ATLAS的科学家已经在追逐他们自己的有趣新发现了。
他们的任务是直接寻找新粒子(LHCb则是通过观察新粒子对已知衰变过程的影响来间接寻找它们),并且都在LHCb发现疑似新粒子的能量范围内(约2 TeV)发现了不明显的“小峰”,有可能正是由新粒子的衰变所导致,不过还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CMS、ATLAS与LHCb发现的粒子是同一种。ATLAS组的论文已经发布在arXiv上,他们将统计显著性定为3.4σ。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实验已经一次又一次地证明了标准模型的正确性,但它不能解释引力或暗物质等现象,这让很多物理学家认为它只是更强有力的理论的一个近似。帕特尔说,他认为LHCb的试探性结果比之前其他设备的实验结果更可信,但只要有更多的数据和分析支持,不管哪个结果最终被证明是真的,他都会很高兴。“标准模型屹立不倒的时间已经太久了,所以无论它以什么方式倒下,我们都会很乐意地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