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你读懂了“黑暗森林”?看过这个再说话

作者: 欧罗巴钟二少女

来源: 果壳网

发布日期: 2015-09-02

“黑暗森林”理论是刘慈欣科幻小说《三体》中的核心概念,描述了宇宙中文明间的生存竞争状态。这一理论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思考,其背后的思想史线索可以追溯到霍布斯的“自然状态假说”。尽管“黑暗森林”是一个科幻小说中的剧情道具,但它反映了现实世界中的一些国际关系理论,如现实主义模型。这些理论和模型帮助我们理解人类社会和国际关系中的复杂性和冲突,同时也展示了人类在面对恐惧和不确定性时的理性和合作潜力。

宇宙就是一座黑暗森林,每个文明都是带枪的猎人,竭力不让脚步发出一点儿声音,因为林中到处都有与他一样潜行的猎人。如果他发现了别的生命,能做的只有一件事:开枪消灭之。在这片森林中,他人就是地狱,就是永恒的威胁,任何暴露自己存在的生命都将很快被消灭。

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中,一个核心的剧情道具是书中人物罗辑提出的“黑暗森林”理论。这个理论的大意是,以文明为行为实体来观察,宇宙中每一个文明的目的都是生存,其最深刻的恐惧则是被剥夺生存。而宇宙的总资源是有限的。因此文明必须隐藏实力,避免被其他文明发现,并且时刻准备攻击他者以争夺资源、保障自身。作者称之为“宇宙社会学”。

这个理论在《三体》第二部《黑暗森林》里得到了详细阐述,其英文版刚刚出版。当然这是一个剧情道具,是为了推动矛盾展开而由作者强加给小说中那个宇宙的。类型上明明白白写着这是“科幻小说”,照理说就不应该深究——就像不该问智子要怎么二维展开,黑洞要怎么让人操控引力,或者黄金之心要怎么进行无限不可能驱动跳跃。

但现实却不是这样——互联网上关于黑暗森林的讨论简直没完没了,远远超过了正常的极客较真,甚至在许多和原著毫无关系的场合都有人开始借鉴黑暗森林“理论”了。这个问题,就值得问一句“为什么”了:为什么这个“理论”看起来那么有说服力,让很多人当真或者几乎当真?

这当然是因为它是一个好故事的核心寓言。但故事并非空中楼阁,它的血肉背后要有概念的骨骼支撑;而黑暗森林背后的概念,就是一段影响极其深远、至今余威尚存的思想史线索: “自然状态假说”。

霍布斯(Thomas Hobbes, 1588-1679),英国哲学家,经典政治学祖师爷之一。

他是经典契约理论奠基人,政治哲学方法论转型的界碑,恐惧政治学的发端,近代国家与国际关系的理论渊源;在某种意义上,霍布斯是政治哲学界的牛逼顿。总之这个人,出于对全球化现象造成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等变迁的敏感(全球化是我们今天仍然非常头疼的一个现代问题,而这位老爷爷在十七世纪就开始研究相关现象了),抽象了一个概念叫“自然状态”,用来号召大家冷静地看待人类社会表现出的不自然。

霍布斯在《利维坦》中对人在自然状态下的生存方式有一段著名的描述:“人的生命:孤独,贫困,污秽,野蛮,又短暂”。这个概念假定,在人类的社会历史开始之前,所有我们习以为常的社会制度与政治观念乃至道德理想都不存在。人是孤独的丛林野兽,他的理智是他用来实现欲求的工具,而他最深刻的欲求,或者说恐惧,就是生存并且不被他人毁灭。

因此,霍布斯的自然状态假说与其说是描述历史,毋宁说是借由强调个体的现实状态和需求,来批判此前视为正当的秩序:道德教条掩盖了人性,天真的理念忽视了复杂的生态。

在契约理论的背景中,隐含着这样的主张:政治哲学应该把眼光从追求集体的永恒和无限,转向渺小而现实的个体:与其把所有人都视为虔敬的僧侣或亵渎者,不如正视他们的个体理性如何贯彻他们的恐惧、残忍和无望,以此重建近代国家——或者说,近代人类联合体——的基础。

尽管如此,在霍布斯看来,人,并没有在恐惧与怀疑面前裹足不前。人的理性,足以使人们冒着被背叛或揩油的风险放弃自然状态,向一个共同体交出自己凌驾于他人的权力,从而获取共同体保护他们联合发展的承诺。时至今日,我们仍然在引用霍布斯,与其说是因为他的假设成真,毋宁说是他所开创的视角,至今仍然能够引导我们去思考关于人的种种真实。

当霍布斯讨论人性的猜疑和恐惧时,他讨论的目的在于以人为基础的社会契约。在“黑暗森林”假说中沿用了这一人性预设:首要目的是生存,因此恐惧,从而攻击——但是,参与方变成了文明组织,而不是个人。个人的“自然状态”,哪怕曾经存在过,也在很早以前就消失了。但是,社会组织呢? 能否说,不同社会组织之间——比如国家和文明——在一定程度上拥有类似“自然状态”的特征呢?

近代史上,欧洲国家之间漫长的大逃杀以及最后的冷战对抗,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视为国家间无政府状态的有力注脚。自民族国家基本形成,人类文明经历了近百年的(相对)无序,和丛林中的个人一样,争夺资源并且互感不安全的国家之间,在地位上是平等的,没有一国能宣称自己的内部秩序天然应当被他国遵守,它们之间不平等的主要是武力。

现实主义理论的问题在于这个模型可能有点过于简单——对于国际关系这种高度复杂又充满即时性的学科来说,任何理论模型可能都过于简单。从这个角度来说,它虽然足够残酷,但还不够现实,或者说,现实就是没那么残酷。根据近年解密的苏联档案来看,冷战有过多次一触即发的契机(比如朝鲜战争),然而大概是考虑到冷战变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后果,最后也没打成。

这一理论假设的前提之一,是所有的行为实体目的都是生存和争夺更多资源。但对于国际行为实体来说,由于它并不是生物,因此假定每一个国际行为实体的目的都是掠夺性的生存,是远不足以概括国际行为互动的全部本质的。更多彼此目的相异的行为实体登场,会打破“自然状态”的悲哀循环。两个野人在荒原里无理由地互相攻击吞食,这是“自然状态”;但在一群人围观拉架下还掐给别人看,不是因为私仇就是调情。

即便社会真的是黑暗森林,国际人道主义组织的存在也算其中异数。作为对此的反应,国际关系领域发展了大量竞争性理论。除了现实主义的老对手自由主义和行为主义(自由主义:假定平等基础上的竞争与合作能够带来可接受的共同发展;行为主义:讨论国际行为实体及其现实博弈),结构主义、后现代理论和女性主义也不甘人后。

这些理论的现实基础,以及它们数十年来的实践经验,虽然不像大国博弈那么戏剧性地引人注目,然而它们一点一滴地改变着这个世界,驱逐恐惧,缓和争端,创造沟通的可能性,直面冲突,摸索属于全球化时代的伦理、禁忌与合作。

归根结底,“黑暗森林”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假说?它是一个星空背景下的寓言,也是一条真实的思想线索——但只有前半部分。这条线索能够引起共鸣,多少是因为它藏身于在我们所经历的近现代史中,引导我们不断反思:作为人类、作为未来共同体的一员、作为世界的探索者和理解者,是为了什么——而不是简单地把它当做一个事实,去粗暴地解释这一切。

UUID: 1c58314f-b4af-492f-9234-7284a4878587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果壳公众号-pdf2txt/2015/2015-09-02_你以为你读懂了“黑暗森林”?看过这个再说话.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73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