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是科技强国,体现在杂志上,就有不少像《科学美国人》这样的科普读物常青树存在。《科学美国人》有170年的历史,这本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连续出版时间最长的科普杂志,影响了数代精英人群。爱因斯坦、爱迪生、比尔·盖茨等,都曾是它的忠实读者和作者。
《光明日报》记者对《科学美国人》全球副总裁迈克尔·弗洛瑞克进行了专访。弗洛瑞克就如何做好科学传播、如何对大众进行科普教育、如何让年轻人喜欢上科学等话题,介绍了《科学美国人》的经验。
读懂科学需要一定的工作背景,需要时间的投入。《科学美国人》并不只是为了科学狂热者们,还为了那些对了解科学发现和发明背后的基本原理感兴趣的人们。我们的竞争数据显示,在全美国230份售卖的杂志中,《科学美国人》独树一帜。
我们的读者每月在阅读《科学美国人》的时间上,保持着第一或第二的位置,平均阅读时间超过1小时20分。与之相比,读者阅读其他杂志的平均时间大约只有23分钟。这些读者想要被挑战,他们不满足于浅显的阅读,而想要更深入的了解科学基本原理。爱科学的读者通常是成功人士,有高学历,追求终生进步,不满足于现状,希望不断地学习。这就是《科学美国人》读者的基本情况。
他们对世界的好奇心永无止境,不仅是希望从杂志中找到对他们直接有用的信息,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们希望通过尽可能深入地了解科学,使自己成为更优秀的人。
秘诀就是,我们在科技界资源很丰富,我们非常重视自己的品牌价值,此外,我们的赞助和收益也很稳定。首先,我们站在科学家的角度来谈科学,将科学家的经历和经验向大众做传递和反馈。
我们关注的重点是科技领域的突破性变革,包括一些一直在发展,但现阶段还没有被广泛应用到现实中的技术。一种特定技术之后如何发展,未来的潜在创新性等,对我们来说都至关重要。我们的特别之处在于,我不会特别关注“此时此刻”的问题,因为“此时此刻”消弥于明天,我们着眼于未来。对于那些有未来意识的人们来说,我们的杂志能够提供更好更有用的内容。其次,我们重视内容的广度和深度。
从物理到化学,从脑科学到进化生物学等,我们可以为任何领域的人们提供他们想要的东西,这是我们杂志的一项强项。对于一些杂志或期刊,考虑到商业经营方面的问题,他们需要垂直重点关注某一个具体领域。但是,我们想要做的却是在每个月都给读者一些惊喜,如果只注重某一特定专业领域是很难实现这一点的。
我们的编辑一直深知与科学家群体建立联系的重要意义。在科学界,在消费者市场上,我们都有很好的声望,同时也占据着最主要的话语权。很多历史悠久的品牌也在竞争中受了挫。我认为,与科学家之间的良好关系维持了整个杂志的信誉。我们重视关系的价值,这是我们能够创造成功的重要原因。
想要推动世界科技的发展,首先你要有广泛的阅读人群。一本杂志想要充分发挥影响力,还是需要打造一个全面的出版平台。
如果我们是纯粹的纸质杂志出版商的话,将会被束缚。在美国,《科学美国人》每月的发行量为四十五万,但是据调查数量显示,我们的读者人数却有将近三百万。这说明,一本杂志能够不断地在读者间转发传播。也就是,平均每一本《科学美国人》纸质杂志的读者有6个。再来看看我们的网站,每月我们网站浏览量大约是六百万。很明显,这跟纸质版本的数据不一样。
而且,我们做过读者调查,杂志和网站的读者仅有25%的重合度,因此将纸质版本和电子版的读者加在一起,我们有七百多万读者。这些读者不仅是深度阅读的人群,他们中有不少人是科技领袖、科技政策的制定者,影响到这些读者,就更能影响世界科技的发展。
事实上,《科学美国人》一直非常看重中国市场。因为各种原因,《科学美国人》中文版曾走了不少弯路,这迫使我们在2005年寻找新的合作伙伴,这便是今天的《环球科学》。
2006年1月创刊后,《环球科学》一直保持高速发展。现在,它的发行量大约是以前的《科学美国人》中文版的10倍以上。而且,像《科学美国人》一样,《环球科学》也在积极发展数字端产品,它的电子版杂志、网站、微信和微博的读者,加起来也有上百万之多。还有一点很重要,《环球科学》与中国科学界联系紧密。科技翻译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时候,科学的语言是很奇怪的。
如果你没有专业背景,翻译就很容易出错,就算你翻译出来,也可能很别扭,而这直接影响了阅读体验。《环球科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好:过去10年,已有300多位科学家为它翻译或审校过稿件。这些科学家是内容品质和阅读体验的保证。未来,除了更加关注中国科学界,继续推出高品质的科学报道之外,我们接下来还会和《环球科学》一起,为中国读者提供更多元化的科学产品,比如科学视频、Podcast、教育产品、科学活动等。
让年轻人喜欢科学、热爱科学需要教育的支撑。5年前,我们与美国联邦政府合作,致力于开发适合年轻人的项目,以激发他们的科学意识和动力,使他们了解甚至钻研不同的学科。我们努力发挥网站作为媒体平台的优势,吸引那些来自不同领域的,不只局限于杂志既定科学领域的科学家。在网站上,我们有一个教育频道,这为鼓励年轻人学习科学提供契机。
其中,有一个栏目叫做“把科学带回家”,里面是一系列6至12岁的孩子和他们的父母一起动手做科学实验的教学视频。一件有趣的事情是,我们的读者大多从高中时就开始接触《科学美国人》这本杂志,我本人也是高中时开始阅读这本杂志的,可以说《科学美国人》影响了很多美国人的人生。类似的现象似乎也开始在中国出现。当我知道《环球科学》在中国很多重点高中学校里也有很多读者时,我非常高兴。
一本杂志培养学生对于科学的兴趣,对社会而言也是大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