鳾(shī)是雀形目鳾科的统称,鳾科在中国共有11种鸟,是一类习性很有意思且小巧可爱的鸟类。作为雀形目的成员,鳾的习性反而更接近啄木鸟——它们会像啄木鸟一样沿着树干和树枝爬来爬去,时不时用喙敲一敲树干发出类似啄木鸟啄木的声音。鳾的主要食物是在树皮下和树干浅层隐藏的昆虫,为了方便把树皮啄下来以便吃到里面的小虫,鳾的喙演化得比其他同等体型的雀形目鸟类更长且更尖锐,大致呈锥形。
黑头鳾(Sitta villosa)是中国北方仅有的两种鳾之一,体长只有11cm左右,属于小型雀形目鸟类。鸟如其名,黑头鳾的头顶和贯眼纹都是黑色的,中间夹着一道宽阔的白色眉纹,黑白分明,非常好认。黑头鳾的背部、两翼和尾羽是蓝灰色的,尾羽很短。喉、胸至腹部皆为白色略沾淡黄褐色。
黑头鳾分布于中国华北,广义上算是中国鸟类特有种,边缘性分布于俄罗斯靠近黑龙江的区域以及朝鲜半岛。黑头鳾的主要栖息地是中低海拔的针叶林和针叶阔叶混交林,在冬季有更多个体会从山上下到平原活动,例如在北京植物园等地就经常有黑头鳾的记录。
和啄木鸟一样,黑头鳾等鳾科鸟类都是典型的洞巢鸟。大多数情况下,鳾们会自行在树干上啄洞并在洞里筑巢,不过如果有现成的树洞,它们也很乐意直接使用。
鳾里面在欧亚大陆分布最广的并不是黑头鳾,而是普通鳾(Sitta europaea)。它们在中国从南到北都有分布,多见于山区林地,不过在少数地区,普通鳾也成为了城市公园常见鸟类之一。普通鳾和黑头鳾长得很像,不过头顶是蓝灰色的,这一点在野外辨识时和黑头鳾头顶的黑色一眼即可区分。
黑头鳾和普通鳾并非专一性食虫鸟类,它们在非繁殖期也会吃一些种子,还会把种子藏到树皮里作为冬季食物储备,到时候再啄出来吃掉。不过有那么多种子要藏,它们通常都不记得自己都把种子藏到哪里了,于是并不能有效地把它们找回来,只能找到哪个吃哪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