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中国学生在2012年的国际学生能力评估计划中表现出超强的水平(总体排名第一,上海的学生的数学水平超出同龄的英国学生三年),因此让排名第26位的英国人倍感耻辱。相对于中国的孩子,英国孩子的学业到底差到什么程度呢?我们从英国教育系统的要求上就可以略知一二。
英国教育部秘书长Michael Gove曾在2013年号召改变英国小学和中学的课程表,比如,他想要英国的中小学生们能够背诵乘法表、正确地念句子、以及列举世界上各国的首都。这种过低要求在让人贻笑大方的同时,不禁让英国人对自己国家的教育水平产生了自我怀疑。
作为一个按照人口算,诺贝尔奖获奖人数超越了美国的发达工业国家,英国对中国的教育水平超越了自己这一事实既不屑也不解,因此索性请中国老师去英国中学试教,看看中国人的教育方法到底能不能提高英国孩子的学业水平。今年,由BBC拍摄的关于这段试教的纪录片《中国学校》上映,引起了两国观众的广泛关注,并在网络上掀起了各种“倒中式教育”和“挺中式教育”的讨论热潮。
中式教育到底好不好,这个问题恐怕无法通过一场试教得出个斩钉截铁的结论。实际上,在世界范围内,除了中国大陆,中国香港、芬兰和韩国的教育系统是经常被人称颂的对象,这三个国家常在国际学生能力评估计划的世界排名中位列前茅。其中,中国香港和韩国的教育体系都与中国大陆的教育体系十分相似。今天,把科学带回家为大家带来这三个教育系统的比较,看看到底能给我们教育带来什么启发。
由经合组织发起的国际学生能力评估计划(PISA)2012年的测试结果(节选)。中国大陆学生居数学、科学和阅读三项的第一。香港、芬兰和韩国均位于三项前列。图片来源 PISA2012香港(观点来自香港教育学院的Bob Adamson教授)强调勤奋 香港文化认为,人的成功来自于努力而不仅仅是天分。受华人文化影响,香港的教育理念是努力、努力、再努力。
虽然香港社会不会将一个人从出生起就定义为“贵族”或“平民”甚至“贱民”,但是像世界上其他地方一样,贫富差异、社会资源的不平等分配依然存在,这就使得教育成为底层民众向社会上层流动的主要渠道,至少普罗大众是这么想的。
用“虎妈/爸”一词形容香港的父母可能有点言过其实,但是他们对于子女的教育的确是十分重视的。香港的父母十分重视子女是否努力学习,如果学校没有布置足够的作业,有时这些父母还会向学校抱怨。
英文的重要性 香港教育系统为学生提供了一套必修的、固定的课程、教材、以及教学方法。在很大程度上,香港的教育风格是很学术的。中文、数学和英文是核心课程。其中,英文课程可以占到所有课程的四分之一。艺术课、音乐课、戏剧课和体育课通常每周只有一到两次,并且通常在备考阶段被取消。
注重理论的教学法 香港的教育既注重严密性也注重结构性,在每一个知识点的教授后面都有一套系统的理论存在。
香港的教师不会只为了一个项目本身而让学生做这个项目,背后总是有一套学习法作支撑。香港中学一角 图片来源 SCMP密集的课堂 影响香港教育的主要问题还是空间不足。平均每个香港教室里有42个学生,他们还像上个世纪那样一排一排地坐。教师会使用麦克风。总体来说,教师就是“最高权威”,很少有小组作业或者学生参与的教学活动,因为很难同时照顾到42个孩子。
较为扁平的管理体系 香港教育局通常将一般的权利下放给学校,这也是香港教育系统为人称道的地方。但是在重大问题上,香港教育局还是有决定权。香港教育系统的成功和家长、学校、以及香港的社会环境密不可分,简单地挪用香港的教育系统可能并不能复制一样的教育成果。
芬兰(观点来自赫尔辛基大学教育系的Kristiina Kumpulainen教授)福利社会和平等理念 芬兰社会非常重视对每个个体的支持,不管她/他的经济或社会背景是什么样的。这种平等理念也被注入到了芬兰的教育系统、医疗系统、以及社保系统中。这是全社会、整体性的意识形态。芬兰人通过缴税的方式来支持这样的理念,而政府则把税金用来支持每个家庭,从而贯彻了这种理念。
高素质的教师 在芬兰,教师这个职业是非常受人尊敬,并且被人重视的。教师资格考试竞争非常激烈,有很多人落选。参加教师资格培训课程的学生都充满干劲,他们会经历5年的教育培训,直到拿到硕士文凭。在芬兰,即使小学教师都必须拥有硕士文凭。这在北欧国家里都是独一无二的。
地方政府的权利 地方政府和学校有很大的权力来因地制宜地修改全国教学大纲。教师们因为经过了严格的选拔,所以被赋予了很大的信任和自由,他们能够自主决定如何在自己的课堂上教学。他们会根据每个孩子的情况对学习进度进行安排,而不只是耍耍嘴皮子,或者按部就班地念课文。
不给学生排名的小课堂 芬兰的中小学课堂通常只有15到25个学生,并且没有入学考试或者排名。芬兰的课堂充满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学生可以挑战老师。传统的灌输式的教育法在芬兰不那么流行。另外,芬兰没有对学校进行排名的文化。如果学校办不好,它不会倒闭,相反会得到更多的资源。这和芬兰人的“平等”文化是一致的。
芬兰Vaasa一个小学 图片来源: Getty Images芬兰教育系统的一些经验值得被借鉴,比如对高素质的教师的重视。此外,芬兰的轻松但却不失对每个个体尊重的教学氛围也值得别国学习。在这种氛围下,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被充分调动。芬兰人相信,这种氛围能让孩子终身受用。
韩国(观点来自伦敦大学教育学院的比较教育学者Paul Morris教授,他的研究领域是东亚教育系统)重视应试教育 受儒家文化影响,韩国的考试和测试的普遍性古已有之。教学大纲很大程度上由考试的内容决定。与中国类似,韩国国考期间许多商业和公众活动、公共交通都停止了,航班也被排开,为的是产生较少的噪音。
韩国教育大纲被语言、数学和科学课程占据。英语成为进行向上的社会流动所必不可少的能力。由经合组织(OECD)发起的国际学生能力评估计划(PISA)显示,韩国学生的高分可能反映出,PISA的测试内容与韩国学生平日的课程和考试内容存在很大的相关性。当然,学生的刻苦以及来自家长和学校的压力也是韩国学生在PISA测试上遥遥领先的重要因素。
韩国家长在曹溪寺为参加韩国高考的子女祈祷 图片来源 AP考试成绩与社会流动性的联系 在韩国,以及其他远东国家(比如中国)的历史上,科举考试等教育考试是选拔人才和实现社会流动性的重要工具。而这种“科举”制度直到18世纪才在西方发展起来。因此在这种文化环境下,一个人是否能够进入一所好的学校可以说完全取决于考试成绩。一个孩子的未来、地位以及社会流动性都与考试结果密切相关。
这种文化导致的结果之一就是来自于家长的压力,或者说支持,这取决于从什么角度看了。学生一回家,家长就要求先完成作业,有条件的家长也会请家教来辅导孩子功课。
勤奋的文化 韩国的孩子被要求全身心投入学习。韩国人相信,每人生来能力不同,但是每个人通过努力都可以获得他想要的能力,只要他肯付出足够长的时间。韩国的课堂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虽然变得越来越有交互性,但是按照西方人的标准,还是过于说教了。
强调国民性的教育 韩国的教育系统是被国家牢牢掌控的,被大量灌输了关于韩国国民性的意识形态。这与一些历史遗留有关,因为在上世纪60和70年代,包括韩国在内的许多东亚国家认为,应该用经济增长和培养国民意识来对抗不确定的国际和国内因素,而教育被认为是实现这两个目的的最有效的手段。
国际学生能力评估计划只是显示了一个国家教育全貌的一部分。一个国家的教育体系是否有效,是否生产了对经济和社会有利的人才,通过一个单一的测试是无法回答这个问题的。虽然韩国教育系统提倡努力和勤奋,但是这不可避免地造成了过多的压力,这可能不利于创造性和其他关键能力的培养。
编译 徐寒易参考资料 BBC News, PISA 2012给孩子最好的科学教育,源自世界权威科普期刊,优选全球最好的启蒙案例、科学课程与亲子互动游戏,分享全球天赋青年的成长历程,用科学启迪童心。点击页首蓝色把科学带回家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