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竞争,社会难以发展进步,但是过度竞争也会导致社会环境恶化。目前过度竞争不仅存在于经济领域,也逐渐渗透到学术领域。相比古代弱肉强食的残酷竞争,现代社会建立了相对公平合理的竞争体制。比如现在国家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体系,建议了以同行学术评审来确定资助的体系。但是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得不到资助呢?
为什么这种情况在国外不甚明显,但在国内却非常突出呢?首先想到的是中国人多,科研人员基数大,所以竞争也残酷。
通过对比国内外的课题组,发现确实不一样。国外的课题组组织严密,人员配置合理,研究人员多,我在国外访学的课题组有一定代表性,有近30人组成,形成以教授(一般为院士级别的大牛)为主导的科研团队。课题组的教师分为教授,研究助理,副研究助理,高级讲师,博士后,技术人员和访问学者。学生有博士,硕士或本科学生,大家分工协作、各司其职,形成了一支有极强战斗力的科研团队。
教授的职责就是申请项目、招揽有潜质的学生、负责课题组的对外交流、修改文章和投稿发表等工作。研究助理负责课题组的管理工作和具体指导学生的工作,撰写论文初稿。实验工作主要由博后、博士、硕士、本科生和访问学者来执行。这样的团队每年能得到稳定的近千万元的经费支持,除了教授操心项目申请之外,其他人只需要做好自己份内的工作就可以了,只要教授有项目,就能保证大家的收入来源。
这种制度保证了研究人员有充分的学术自由度,无需关心什么职称,评奖,上课等杂事,全心投入科研、享受科研。所以看上去人家一个学院也就20-30个教授,但是几乎每个教授都是相当于咱们杰青和院士水平的大牛。
反观国内的课题组,除了中科院有类似的规模较大的研究团队,各大学的情况就比较惨了,几乎各自为战,或者开个夫妻店,有团队也是有限的几个人临时组成的,刚毕业的博士更是都想自己当老板,自己独立申请经费,独立带学生,以上情况导致了国内课题组众多,研究方向分散,团队战斗力差,科研产出低,就像国内的中小企业一样,随时有可能因缺乏经费,学生,实验室,设备仪器等资源而无法维持下去,学院也任其自生自灭,为了活下去,大家的目光都齐刷刷的投向了国家基金,这个竞争机制相对公平,有一定学术范的项目。
于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情景出现了,得到的欢天喜地,没中的悲痛欲绝,因为这实在是生死攸关的大事情呀。由此可见,国基也深陷过度竞争的泥潭不能自拔。
我的观点如何改变现状呢?我抛砖引玉,随便设想几种改革路线图,大家先不要拍砖,呵呵。大家有什么好的办法也可以建言献策。
将职称和工资待遇脱钩;将教学岗和科研岗完全分离;教授实行全面岗位制,取消“双肩挑“,校级以上领导只能算管理岗,不能和教授岗同时承担,处级以上干部,如果是教授的话,本人担任管理岗位期间,可以从外面聘请一个副教授代替其管理课题组;停止绝大多数人才项目,只保留国家级别科研奖励和行业内部的有广泛影响的奖励;将所有研究经费(包括条件建设和大型设备购买等经费)统一通过国家基金分配(采用目前国基的申请评审方法),去掉省基金和教育部项目;制定严格的申请基金准入门槛,只有规模达到一定,组织严密,指导有方的团队才能申请;减少项目资助数目,增加每个项目额度容许项目中发放聘任技术人员工资,容许项目独立聘任博士后,从项目中发放其工资;严格项目结题评审,组织国内外专家评审项目完成情况。
差评的话则无法申请后续项目;提高博士和博士后的工资待遇;提高技术人员的工资待遇;促使目前有志于研究的在校老师分流到各团队中去;鼓励在团队中成长起来的年轻学者可以到其它高校应聘教授岗位;某一个课题组教授退休或者解聘后,整个课题组宣布解散,人员资源分散到其他团队中;学校的教学主要由讲师,高级讲师来承担,其工资待遇比研究教授略低,一定要高于管理岗位。
聘任年轻有潜力的学者做助理教授(比如期间做出来较大成果,发过NCS,有很新的学术思想的),容许他们单独或联合大团队申请国家项目。
欢迎大家继续讨论!想出更多合理的方法,大家一起来,改变我们的科研环境,也许我们很多人会因此失业或者不得不到大团队中工作,但是这样能促进科技进步,引入正常竞争机制,我们还能享受科研,活的更单纯,有价值,没准收入还能大幅度提高,如果我们学术混的好了,还能申请到其它学校的教授岗位,从此过上稳定体面的生活,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