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的动物园

作者: 博物微信推送

来源: 博物杂志官方微信

发布日期: 2015-08-07

莱比锡动物园经过15年的大改建,已成为一个模仿世界各地野外生态和人文环境的现代动物园,展示了动物在自然环境中的天性,同时注重环境保护和科普教育。

位于德国东部的莱比锡,是一座人口只有55万的中等城市,却有欧洲一流的动物园。莱比锡动物园建于1878年,也是个百年老园了。从2005年起,这里开始了为期15年的大改建,目前全园大部分展区都已“旧貌换新颜”。不再是充斥笼子和臭味的的传统动物园,而是模仿世界各地的野外生态和人文环境:大象的宫殿、猩猩的树丛、南美和东南亚的雨林、长颈鹿的非洲草原、东北虎的泰加林……等一系列生态式的全新展区。

莱比锡动物园最出名的展区是“冈瓦纳”,一座上万平方米的热带雨林温室。馆内分为南美、非洲和东南亚三部分,展出数十种雨林动物。除了繁茂的植被,馆内还设有地面、半空和游船三条旅游路线,使游客仿佛置身雨林。所谓冈瓦纳是地质史上的一个古大陆,包括今天的非洲、南美洲、澳洲、南极洲等,并不包括亚洲。

科莫多龙,世界现存最大的蜥蜴,最大能有3米长。它们在动物园里很温顺,不过口中能像毒蛇一样分泌毒液。

西非雨林中的倭河马,个头只相当于一头半大的猪。游客可以近距离面对南美洲的松鼠猴,但投喂、抚摸可是被严格禁止的。混养着巨骨舌鱼、黑银板鱼、红尾鲶等亚马孙河鱼类的水池。由“砍伐原木”堆成的墙壁。在欧美许多动物园,除了科普动物知识,更会向游客传达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而且有理有据,不会空喊“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保护动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这种口号。

象馆模拟东南亚建筑风格,饲养着多头亚洲象,公母分开。为了减少干扰,展区大量使用灌木、芦苇、岩石等作为遮挡,游客的身影不会太显眼,大象也有躲避的空间。倭水牛,产于印尼的苏拉威西岛。虽然属于牛,但肩高不到1米,看起来跟山羊差不多。展出东北虎的“老虎泰加林”展区,游客可以走上木架搭起的“考察站”,从半空中观看。

草地上的黑猩猩。

莱比锡动物园的类人猿展馆是欧洲最大的,室内室外超过2.4万平方米,展出大猩猩、黑猩猩、倭黑猩猩和红猩猩4种。由于德国冬季漫长,因此即便是室内展区(下图),也有良好的采光、充裕的空间以及自然植被。麝香大家都听说过,而出产它的麝却难得一见,因为它们特别胆小易惊,在动物园里很难饲养。然而在莱比锡动物园,麝不仅能存活繁衍,甚至还能带着幼仔,大大方方地出现在游客面前。

(PS:只有雄麝才出产麝香,是从肚脐与蛋蛋之间的某个腺体分泌出来的)

开放式的非洲动物展区,是今年才刚刚完成的,在开阔的草地上混养着长颈鹿、细纹斑马、白长角羚、鸵鸟和地犀鸟等多种动物。细纹斑马,比我们熟悉的普通斑马个头更大,条纹更加细长优美。它们只产于东非埃塞俄比亚、肯尼亚的少数高原地区,野生数量已不到2500头,目前欧洲各大动物园已开始着力保护这个濒危物种。列队行进的小火烈鸟,“草原”一角的水塘里翩翩起舞。

非洲区的边上,是一所半开放式、高架结构的餐厅,可以一边吃饭一边看动物。德国人真会玩……在非洲区,游客沿着一层楼高的步道行进,一边能看动物,另一边则是生态材料搭成的隔障。这样既改善了游客的视野,还遮挡了位于游客脚下、身后的动物内舍。步道旁的一块块巨型假石,则让游客不会一览无余,一边走一边就能“移步换景”。

莱比锡动物园的水禽湖,和欧美许多动物园类似,都是分成一个个安静的小池塘,隐蔽在树荫之中。而国内动物园的水禽湖通常是集中式的,大型的天鹅、鹈鹕,中型的大雁和小型的野鸭混在一起,显得非常杂乱,也容易互相干扰。巨大的鹳笼。为了避免鸟类飞走,动物园只能要么把鸟类关进笼子,要么把它们的翅膀剪断。相比之下,还是关大笼子不那么残忍吧。还有许多热带鸟类是养在温室里的,比如这只东南亚的和平鸟。

花园内的人工蜂巢,蜜蜂可以自由飞到园内采蜜。欧洲不少动物园都养着蜜蜂,或许是因为欧洲直到近代才传入蔗糖,当年人们要想吃口甜的就只有蜂蜜了。整个动物园的园区面积只有22.5公顷,却环境幽雅,并给动物提供了充分的生活空间。在莱比锡动物园,动物的魅力并不是被人喂、被人玩,而是在模仿自然的环境里,展现它们多姿多彩的天性。而这,也是当今先进动物园正在努力实现的理念。

UUID: bc2d3227-4b20-4346-9cf6-26da7354016e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博物公众号-pdf2txt/2014-2015年/2015-08-07_“未来的动物园”莱比锡动物园.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45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