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曲魔音绕耳?没准是你的大脑结构在搞鬼

作者: Alulull

来源: 果壳

发布日期: 2015-08-05

英国伦敦大学的研究团队发现,人们对耳虫现象的体验和主观感受与某些特定的大脑皮层结构有关。耳虫现象的个体差异与大脑结构中的特定区域有关,如右侧哈氏回和右侧额下回的皮层厚度,以及右侧海马旁区和左侧额中回的灰质体积。研究者认为,这些大脑区域的特性可能影响耳虫的出现频率和对日常任务的影响。

《最炫民族风》,《小苹果》,《我的滑板鞋》……总有一些洗脑神曲让你一旦想起来就怎么都赶不走。这种同一首歌在脑内循环播放的现象叫做“耳虫”(earworm)。最近,一个来自英国伦敦大学的研究团队发现,人们对耳虫现象的体验和主观感受与某些特定的大脑皮层结构有关。耳虫有一个正经的学名,叫做“不自主音乐想象”(involuntary musical imagery,简称INMI)。

同神游和百日做梦一样,它属于一种自我发生的思维活动。在过去几年里,科学家对耳虫现象展开了一系列行为学研究,发现不同的音乐训练程度、情绪状态和人格特征都会造成耳虫体验的个体差异。

但是,由于耳虫总是会在不经意间出现,很难利用传统的神经成像技术捕捉,因此,探讨其背后神经机制的研究可谓少之又少。针对这一问题,劳伦•斯图尔特(Lauren Stewart)教授领导的团队想出了一个巧妙的解决方案。既然耳虫是一种个体差异很大的体验,同时每个人的大脑结构也各有不同,如果能找到这两种个体差异之间的关联,或许就能知道,当我们的大脑进入单曲循环模式时,到底是哪些脑区在其中发挥功效。

研究人员一共招募了44名被试,并请他们填写了《不自主音乐想象量表》(Involuntary Musical Imagery Scale,简称IMIS)。量表问题既涉及被试对自身耳虫体验的描述(如出现的频率和时长),也包括对耳虫的评价(如是否会造成困扰,是否能帮助自己完成日常任务等等)。与此同时,研究人员还收集了被试们的大脑磁共振成像数据,分别对灰质体积和皮层厚度进行了统计。

结果发现,与那些耳虫出现频率较低的被试相比,经常遭遇耳虫的被试的部分脑区皮层更薄。这些脑区主要包括右侧哈氏回(Heschl's Gyrus,HG)和右侧额下回(inferior frontal gyrus, IFG),前者与听觉知觉和自主音乐想象密切相关,后者则参与了音调记忆的加工。

除此之外,研究人员还发现,被试对耳虫体验的评价与右侧海马旁区(parahippocampal region)以及左侧的额中回(middle frontal gyrus,MFG)的灰质体积有关。

研究者指出,当我们探讨大脑功能与结构之间的关联时,必须留意一些“陷阱”。例如,大脑皮层厚度的下降并不一定能与功能减弱划等号,也可被解读为皮层当中神经元连接效率的提升。因此,要想更深入地探索耳虫现象的神经机制,今后科学家们还需设计一些能够在实验室内完成的行为任务,利用结构或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展开进一步的研究。

话说回来,如果你属于对脑内单曲循环烦不胜烦的那一类,该如何赶走这恼人的耳虫?今年4月发表在《实验心理学季刊》(Quarterl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的一篇论文告诉我们,不妨试着嚼嚼口香糖吧。

UUID: b35716e0-32c1-437e-bbf4-1b0625b7f065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果壳公众号-pdf2txt/2015/2015-08-05_神曲魔音绕耳?没准是你的大脑结构在搞鬼.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33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