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狈”这种动物的传说,最早见于唐代。唐人段成式所编《酉阳杂俎·广动植之一·毛篇》记载:“或言狼、狈是两物,狈前足絶短,每行常驾两狼,失狼则不能动,故世言事乖者称‘狼狈’。”这里说狈前腿太短了,所以只有骑着两条狼才能走动,不然就动不了,所以管事情失败叫“狼狈”。
《酉阳杂俎》可以算作博物学著作,但是同时更是一本志怪故事集,并不可以当作严肃的博物学记录来看。中国古代绝大部分博物学著作,其实都像《酉阳杂俎》这样,属于志怪文学一类的东西。
从古籍中那些脑洞大开的记录里我们可以看出,“狈”这种动物基本上从来没有单独出马过,它只有和“狼”搭档了才能跑出来。这就暗示我们,“狈”这种想象中的动物之被想象,是和“狼狈”这个词密切相关的。事实上,狈正是为了解释“狼狈”这个词,而被脑补、发明出来的动物。
今天的语言学学者已经知道,“狼狈”这个词并不是狼和狈的并列关系。事实上,“狼狈”和狼一点关系都没有,它其实是一个连绵词。连绵词是汉语中一种只包括一个语素的双音节词。
虽然狈并不存在,但是前腿比较短,而后腿比较长的动物却是真实存在过的。然而,这种性状非常容易引起别的动物的嘲笑,容易造成心理疾病,这在演化上是非常不利的。所以,这类动物早就不幸灭绝了,应该不是古人想象的“狈”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