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地质科学事业两位重要的创始人和奠基人——丁文江与翁文灏,在选拔和培养接班人时不搞论资排辈,任人唯贤,大胆擢拔青年精锐,不愧为当代“伯乐”。在其关怀培养下,年轻有为的黄汲清、李春昱凭借先天秉赋和勤奋努力,成长为中国地质科学界卓越的领导人才,给后继者树立了榜样。
唐代大文学家韩愈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在中国地质科学史上,第一、二代领导者之间的交替,充分表现出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
丁文江、翁文灏:中国地质学奠基人
中国的近现代科学是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初由欧美引进的(所谓“西学东渐”),而且起步较早的是属于经验科学的地学、生物学。
中国地质学的主要创始人、奠基人丁文江、翁文灏都是少年得志、英俊有为的“神童型人物”。丁文江是江苏泰兴人,生于1887年。自幼聪颖好学,15岁时被老家的知县召去面试,叹为神童,收为弟子,并托去日本留学的友人将丁带到日本。丁留日两年之后,在17岁时又改为留学英国,先在小城市上了两年中学,最后在24岁时毕业于苏格兰的格拉斯哥大学,回国在清政府的留学生文官考试中被授予“格致科进士”。
1913年,丁文江被北洋政府任命为工商部矿政司地质科科长,同年任农商部地质调查所所长、地质研究所所长,实际上成为中国地质科学事业初创时的最高领导人,年仅26岁。
翁文灏是浙江鄞县人,生于1889年,比丁文江小两岁。
他13岁考中秀才,19岁毕业于上海法国天主教办的震旦学院,并留学比利时鲁汶大学地质系,1912年他本科毕业的论文因为填补了比利时地质科学的空白而取得最优秀的成绩,被直接授予博士学位,时年23岁,成为中国留学生中第一位地质学博士,也是所有中国地质学博士中最年轻者。翁文灏于1913年(24岁)回国,参加了北洋政府留学生文官考试,名列第一,任农商部佥事,与一起参与中国地质科学的开创与奠基事业。
他初任农商部地质研究所讲师,因有博士学位,很快升为教授。
1913年,章鸿钊、丁文江、翁文灏创办与领导的农商部地质研究所,实为一个地质专科学校,初招33人,至1916年结业时仅剩22人,其中拿到毕业证书的仅18人,是中国自己培养的第一批地质学家,俗称“十八罗汉”。这当中最受章、丁、翁青睐与器重的正是其中年龄最小的谢家荣(上海人,生于1898年,入所时15岁,毕业时18岁)。
1917年,谢家荣毕业后在农商部地质调查所工作刚满一年,就被派往美国留学,1920年获威斯康星大学硕士学位,旋即回国,仍在地质调查所工作。1921年初,翁文灏领导北洋政府考察甘肃海原县(今属宁夏回族自治区)8.5级大地震的六人团队,就把谢家荣带上,后又派谢家荣去考察玉门油矿,并发表了《甘肃玉门石油报告》,为中国地质学家考察石油地质之开始。
1922年,中国地质学会成立,谢家荣为创立会员,并在成立大会上当选为首届书记。1929年,谢又被派往德国攻研煤岩学与金属矿床学,回国后先后担任了实业部地质调查所沁园燃料研究室名誉主任、该所北平分所所长,又担任过清华大学地学系及北京大学地质系的系主任。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谢家荣离开北平,去湖南江华锡矿矿务局任总经理。经济部长兼资源委员会主任翁文灏也任命他为该委员会专门委员。
1940年,谢被调到大后方云南任叙昆铁路沿线探矿工程处任总工程师,当年该处改称经济部资源委员会西南矿产测勘处,1942年更去掉了“西南”二字,谢家荣均任处长,担任了这个全国性矿产测勘机构的领导人。他被誉为“地质学大师”“矿床学巨匠”“中国找矿最多的人”,在把地质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伟大事业中做出了重大贡献。
谢家荣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首批院士,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院士)。
“十八罗汉”中后来当选为院士的只有二人——即谢家荣与王竹泉(1957年当选为中科院学部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