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并卵、不爽猫和Duang:它们都是怎么火起来的?

作者: Abby Rabinowitz

来源: Nautilus

发布日期: 2015-07-19

本文探讨了迷因(meme)在互联网上的传播现象及其理论背景,分析了迷因如何通过互联网迅速走红,并讨论了迷因理论的起源、发展和当前的学术争议。文章还提到了迷因在现代文化传播中的重要性和商业应用。

突然之间,大家的口头禅变成“然并卵”。这是个什么状况?为什么这种“新三字经”莫名其妙的就火了起来?互联网上,有很多这样莫名其妙火起来的东西。而这,就是迷因(meme)的威力。2012年4月11日,泽迪·里特尔(Zeddie Little)带着一脸一夜成名后容光焕发而又稍带困惑的微笑出现在了“早安美国”节目上。

里特尔随即被网友命名为“不能更上镜的男子”,他的照片在脸书、推特和Tumblr上广泛流传,收获点赞、评论和配字,衍生出了改编版本,还进入了主流媒体的视野。

他为什么会一夜成名呢?真相是,里特尔并没有成名,成名的是他的“迷因”。根据一个专门记录互联网爆红现象的网站“Know Your Meme”的说法,迷因指的是“某种通过人与人互相传播,同时不断演变的内容或概念。”在一个政客通过社交媒体搞竞选,病毒营销人员考虑大熊猫宝宝打喷嚏的吸引力的时代,迷因比历史上的任何时期都更加重要——无论它们看起来有多不起眼。

但在一番搜索之后,我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矛盾:迷因遍地可寻,严肃的迷因理论却几乎完全缺失。著名的演化生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在他1976年的名著《自私的基因》中创造了这个术语;而今他似乎决心跟它的网络用法划清界限,声称这是对原始术语的“劫持”。有同行评议的《迷因学杂志》于2005年关闭。

“这个术语已经远离了它开始时在理论上的的意义,而且很多人并不知道、也不在乎它的理论用途,”哲学家、迷因理论家丹尼尔·丹内特(Daniel Dennett )对我说。

迷因的概念,一开始是根据与“基因”的关系塑造出来的。在《自私的基因》中,道金斯声称,人类是承载我们基因的“生存机器”,是从“原始汤”中出现的可复核大分子经过变异和自然选择,演化而成的对基因携带和传播最有效率的存在。但道金斯仍强调,基因不能解释所有的人类行为,尤其是在文化的演变方面。因此他定义了另一种复制体,一个“文化传播的单位”,他相信这种复制体会通过模仿,在“脑与脑之间”传播。

道金斯所说的迷因包括从概念、歌曲、宗教理念到陶艺时尚的任何东西。就像基因一样,迷因也会变异和演化,为有限的资源——也就是我们的关注——而竞争。在道金斯的看来,迷因是意识层面的的病毒,也具有传染性;成功的迷因会以指数级增长,就像超级流感一样。尽管迷因有时候是恶性的,有时候是良性的,有时候对基因相当有害,但迷因并没有自觉的动机。不过,道金斯还是声称,迷因寄生于我们的脑海中,并且驱动着我们的行为。

在布莱克摩尔看来,迷因学是一门科学。道金斯曾写道,他无意用迷因“创造出一套关于人类文化的宏大理论”。而在她1999年的著作《迷因机器》中,布莱克摩尔正是做了这样的工作。她认为所有的一切,从语言的发展,到我们大脑的巨大尺寸,都是“迷因推动力”的产物。这或许就是她最为激进的观点:是迷因在驱动着我们的行为。

然而,正是由于这个概念的广度,从严肃的、基于观察的科学视角来切入迷因变得十分困难。与基因相比,迷因不可避免地令人失望。就像道金斯自己写道的那样,迷因作为实体,比起描述了等位基因对竞争同一个“染色体槽”的基因概念来说要模糊得多。而且,似乎也没有人能够确定迷因是否真的存在。

也许,迷因的概念正在向着自身存续的方向演化。“因特网迷因”这个术语就像典型的迷因一样,似乎正一年年地以指数级增长。这是鲍勃•司各特(Bob Scott),一位哥伦比亚大学的人文学科数字化图书馆员,在对综合新闻和新闻社聚合器LexisNexis(一个著名数据库)多次搜索后发现的。他注意到,“因特网迷因”这个术语在新千年首秀,在2004年真正爆发,其后每年对其引用的数量大约翻倍。

UUID: d332d220-1695-4677-ab8d-33d8f36dfb1c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果壳公众号-pdf2txt/2015/2015-07-19_然并卵、不爽猫和Duang:它们都是怎么火起来的?.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65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