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棘蜈蚣(Scolopendra subspinipes mutilans)是中国城市里能看到最长的节肢动物之一。少棘蜈蚣分布广泛,从亚洲、印度洋诸岛、南美洲乃至加勒比海域都有它们的身影;我们已经很难确定哪些是它们原始的分布区域,哪些是随人引入的。少棘蜈蚣可以长到10-20厘米,橙红的头部、黄色的腿和深色的身躯形成鲜明的对比,因此也常常被民间称作红头蜈蚣或金头蜈蚣。
少棘蜈蚣的躯干有21节,每节各有一对足。21对、42条腿,同志们,这是什么概念?将近一百只脚啊!故蜈蚣俗名百脚。与之相对,真正有数百只脚的马陆却被称作千足虫;可见为动物冠以夸张名字的风气古已有之。少棘蜈蚣是凶猛的肉食动物,行动迅速;白天躲避在石缝、朽木或洞穴里,晚上趁着月黑风高外出捕食一切能够推倒的小动物,从昆虫蜘蛛到青蛙蜥蜴甚至小老鼠来者不拒。和一般人的认识不同,蜈蚣没有毒牙。
蜈蚣身体最前端有一对特化的足称作颚肢(forcipules),尖端锋利并且与毒液腺相连,是蜈蚣的真正武器。蜈蚣视力不佳,只有两团聚集在一起的单眼,但是对气味和振动敏感。一旦侦测到猎物,它们就会用颚肢紧紧钳住猎物注入毒液,并用长长的身体把对方卷住。蜈蚣并不能像蛇那样绞杀,只能靠大量的脚牢牢控制住猎物,等待毒液生效。
蜈蚣虽然是凶猛的猎人,但却也是慈祥尽责的母亲。雌性产卵之后会团成一团,把卵围在身体中间,予以细心的照料和清洁直到小蜈蚣孵化。平时能够击倒蜥蜴甚至啮齿动物的武器被用来温柔地翻动和清洁娇嫩的卵,这种心有猛虎细嗅蔷薇的女性角色不管你们喜不喜欢,我反正喜欢。少棘蜈蚣的毒液含有5-羟色胺、溶血磷脂酶和溶细胞素等成分,被咬之后会相当疼痛,往往伴随着肿胀和发热。
蜈蚣咬伤虽然很痛,但一般来说并不会造成严重后果:全球至今只有一例确诊为因蜈蚣咬伤而死亡的病例,发生在一个被少棘蜈蚣咬到了头的菲律宾儿童身上。因此被蜈蚣咬伤不必过于担心;如果受伤人员是老人、儿童、病弱或者对蜈蚣毒液过敏者,请及时就医。健康人被咬后也要注意伤口的清洁消毒避免二次感染,并寻求医护人员的帮助缓解疼痛。
然而被蜈蚣咬伤常常是出于不正确的接触(比如试图徒手抓住或打死它们);而随着城市化的加剧,我感到身边能看到的大型蜈蚣也越来越少了。人类有特别的对待其他生物的技巧:如果一种生物不能为我所用,那可真是荒唐;再不济也该曝尸在药材铺或陈尸于劣质酒。如果这没卵用的低等生物面对万物之灵的处置时居然还敢自我防卫,伤到我们高贵的身体,自然更该罪加一等。
然而蜈蚣对人类并没有什么实质危害,偶尔咬了人也是为了保护自己;把蜈蚣和其它动物妖魔化的“五毒”和“蛊”等只是人类狭隘与自大的真实写照。希望有更多人能了解这些被误解的美丽动物:固然很少人愿意在家里看到它们,但在野外遇见时还请多多举起相机而不是鞋底。毕竟这么一种具有龙盘虎踞气魄的大型节肢动物还愿意生活在人类周围,也是自然给可怜的现代文明人一丝另类的安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