鲎:有生存学问的鱼

作者: 嘉楠

来源: 博物

发布日期: 2015-07-15

这篇文章详细介绍了鲎这种活化石生物的生存智慧、分类学地位、生理特征、生活习性以及人类对其的利用和保护现状。

你是否在餐厅或海鲜市场见过一种身似马蹄、尾拖长剑的“怪物”?它就是从四亿五千万年前一直繁衍至今的活化石——鲎。这个字由“学”和“鱼”组合而成,难道是“有学问的鱼”?不错,这种生物的确蕴含着独特的生存智慧,很有些学问可讲。

“鲎”,不念“鳌”,不念“鳖”,而是念“后”。为啥要单为这种动物造出这么个字呢?有人考证,这种动物在南方一些方言中和“学”字同音,所以可能是借用了“学”字的头来表音,加上表意的“鱼”,以示这是和鱼一样生活在水里的动物。

在分类学上,鲎属于节肢动物门、螯肢亚门。蝎子、蜘蛛、螨虫都是这个亚门的,虽然鲎也叫“马蹄蟹”,但蟹是甲壳亚门的,和鲎没有关系。实际上,鲎在如今没有近亲,因为它的近亲早已灭绝了。在现存生物中,鲎自成一派,独占肢口纲、剑尾目,这个目下仅有4个物种:美洲鲎、中国鲎、巨鲎、圆尾鲎。除了美洲鲎外,其他三种都能在中国东南沿海见到。

鲎最早在4.5亿年前的奥陶纪出现,到2亿年前,它就进化成了如今的样子——这是因为这种外形已经足够适应它的生境,不需要做大的改进了。鲎的身体分三部分,最前面的头胸部呈丰满的月牙形,背面长着两个小小的复眼,“脑门”中央还有一对更小的单眼。所有的10条腿则长在头胸部的腹面。中间的梯形部分是腹部,两侧长着棘刺,腹面则有生殖器官和鳃。

它的鳃就像一页页的书,所以叫“书鳃”,不但能呼吸,关键时刻还能肚皮朝上,用书鳃划水,游起“仰泳”来。第三部分就是身体末端的“剑尾”,主要用来在仰面朝天时一顶地,让身体翻过来,此外雌鲎在产卵时也会用剑尾把身体支起来,使身下有空间可以排卵受精。

性成熟之后,鲎爸鲎妈就会挑农历的初一、十五的夜晚上岸产卵,因为此时潮位最高,能把它们送到高处的沙滩,这里的沙砾比低处粗大,卵产在里面疏松透气,适合孵化。

此时,雄鲎的复眼会发生奇特的变化:在白天,它们视力低下,只能大概分辨移动的物体,看不清形状。但到了夜晚,大脑会向复眼发出讯号,使复眼结构发生改变,于是,它对光的敏感度比白天增加了100万倍!与此同时,模糊的影像也变得清晰起来。这对夜间交配的鲎极为重要,雄性依靠这“开挂”的复眼找到雌性,然后一把抱住雌性的腹部,进行交配。

中国东南沿海的鲎曾经十分繁盛。福建金门有句俗话:“水头鲎,古岗臭”,意思是水头(金门岛西南角)这个地方盛产鲎,多到连三公里外的古岗都能闻到臭味。台湾基隆曾有两个小岛“鲎公屿”和“鲎母屿”,曾是鲎产卵之地。被填海工程埋掉后,基隆人依然保持对鲎的喜爱,甚至把集会的人群称为“鲎援会”,意思是人头攒动的壮观场面有如鲎交配的盛景。

如今,人们又发现了鲎新的价值。鲎的血如果遇到“细菌内毒素”,就会立即凝固,以便困住细菌,使它不能扩散到身体别处。利用这个原理,鲎血被制成了“鲎试剂”,用来检测医疗用品是否被细菌污染,这对病人来说非常重要,由于鲎血是蓝色的,所以鲎试剂被称为“蓝金”。

如此神奇的鲎,却由于滥捕、环境污染等问题,在中国已经数量锐减。是时候把它保护起来了,让它们再活4亿年吧!

UUID: 1737dd5e-2820-415d-921f-22fa7354e0d5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博物公众号-pdf2txt/2014-2015年/2015-07-15_鲎:有生存学问的鱼.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44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