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吃的根源,在口还是在心?你的观念该更新了!

作者: 0.618

来源: 果壳

发布日期: 2015-07-10

本文探讨了口吃的根源、影响因素及矫治方法,强调了口吃不仅是发音器官的问题,更与心理因素和脑功能异常有关。通过科学研究和实际行动,口吃矫治师和研究者们正逐步改善口吃者的状况,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

要不是亲眼看到这段视频,我怎么也无法想象,电话那头正和我侃侃而谈的通话对象,几年前还是面对老师和同学连自己的名字都说不利索的“吃友”。所谓“吃友”,是口吃者之间相互的称呼。这是邢力力2004年参加口吃矫治班,做自我介绍时的一段视频。除了磕磕巴巴的语言外,她的脸上还伴随着极不自然的表情。那时的她,不仅沉默少语,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找工作也频频被拒。

现在,她却已经是一位口齿伶俐,表达清晰的口吃矫治师。

对于普通人来说,开口发声前,舌头应该往前还是往后?双唇应该打开还是闭上?这些动作可能从来都不是问题,但是对于一个口吃者来说,说话这件看起来好像很自然的事情却变得不容易了。口吃是一种言语流畅性障碍,俗称“结巴”,说话者知道想要说什么,但是因为不自主的重复、延长和停顿而说不出来。令人惊讶的是,口吃者是一个不小的群体。

“差不多每100人里就有一位口吃者。”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彭聃龄教授介绍说:“在儿童中,这个比例更大,差不多是成年人的5倍。在中国有超过1300万的口吃者。”这个数据的确很惊人。

1999年,研究了几十年语言认知机制的彭聃龄教授应邀到英国纽卡斯尔大学语言系访问。许多发达国家的政府和研究机构都对语言障碍的研究和矫治投入了很大的力量,但国内的情况却落后许多。

口吃者“救助无门”的情况非常严重。他的一位英国朋友告诉他,当地每两个学校才有一个看病的医生,但每个学校却都有一个语言矫治师。这让彭教授想了许多:自己搞语言认知研究20多年了,一直都研究正常的语言,却不知还有这么多人受到语言障碍的困扰——“看来,语言矫治是一件值得去做的事”。

人到底为什么会发生口吃呢?有一种说法是,口吃是因为心理因素造成的。

采访中,北京林教授口吃矫治中心的邢力力老师说了这样一句颇为拗口的话:“不是所有的‘吃友’在所有的时候都口吃。”在她所接触到的上百位口吃者中,不少人平时说话很正常,只有在某些特殊的时刻才“结巴”起来。而彭聃龄教授和卢春明博士在研究中却发现,无论是心理因素,还是外界的环境因素,都很可能只是口吃的诱因。他们认为,在口吃现象的背后,脑功能和脑结构的发育异常可能有更重要的作用。

基于彭聃龄教授等人的研究成果,近年来,口吃矫治训练也得到了不断的改善。例如,在最初的发声器官的训练中加入了说话之前语言学加工过程的训练。这样做,一方面提高了语音准备的效率,加快了语音提取和编码的速度;另一方面又保留和加强了原有的发声器官的训练。

已经不再是“吃友”并成为一名口吃矫治师的邢力力老师有一个梦想,希望用自己的故事和经历感染身边每一个“吃友”,给他们以鼓励和希望,也希望普通人能够用一种平和的心态去看待口吃。

UUID: 16d1e72d-400c-4821-9c76-5f27c8098299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果壳公众号-pdf2txt/2015/2015-07-10_口吃的根源,在口还是在心?你的观念该更新了!.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40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