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科学院院士谈研究生培养

作者: 邓兴旺

来源: 赛先生

发布日期: 2015-07-06

邓兴旺教授分享了他在北京大学、加州伯克利大学和耶鲁大学三所学校学习或工作过的经历,以及他对研究生培养的深刻体会。他强调导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实验室整体气氛的重要性,提倡个性化培养和因材施教,认为研究生教育应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鼓励学生超越自己,成为各行各业的精英。他还讨论了如何通过合适的制度和支持来促进研究生的培养,强调学校应像母亲一样无条件帮助每一个学生。

邓兴旺(北京大学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我曾在北京大学、加州伯克利大学和耶鲁大学三所学校学习或工作过,并在耶鲁大学有分管系研究生教育的六年经验,在三所学校的学习或工作中产生过许多不同感悟。在我成为独立PI后的23年中,有44位学生与博士后学成后在学术领域成为PI,有8位成为企业研究工作的领导者,不包括15位曾到我的实验室访问修过的访问学者。

根据我这些年对博士生和博士后培养的经历及与访问PI们的交流,积累了些点滴体会和个人看法。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希望能对今后北大研究生培养的不断完善有所帮助。

在研究生教育阶段,我认为最重要的环节是导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以及实验室的整体气氛。导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会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为一名曾经的学生和有着二十多年经验的导师,我有以下几点体会。首先,教授都是由曾经的学生成长起来的。

要多想想自己在学生时代想的是什么、要的是什么,要多与学生沟通,尽量满足学生彼时的需求,教给学生实现想法的能力,帮助学生积累工作与生活经验;要从长远考虑来训练学生。其次,在培养研究生的过程中,应明确导师和研究生之间不是“老板”和“员工”的关系。不要以自己发文章的数量、荣誉以及经费申请为目的,而要以学生的学术成长为主体去激励学生。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给他们足够的空间去提出问题、寻找解决方案、落实求证、归纳组织研究结果。同时锻炼他们组稿和发表文章,以及表达和交流的综合能力,进而培养优秀、能力全面的学生。

研究生阶段的培养和本科生阶段的培养最大的不同之处:本科是通识教育,主要是基本知识的学习和思考能力的培养,而研究生阶段是注重提出问题和动手解决问题能力的结合,有很多一对一的个性化培养,特别要因材施教。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潜力,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背景和个性,帮助学生扬长避短,不能对每个学生给出千篇一律的要求或标准。特别是博士生的培养,博士生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更重要的是获得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能力。即使部分学生将来不从事与科研和教学直接相关的工作,这些综合能力对他们从事其他工作也都是十分必需和有用的。

研究生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各行各业需要的优秀人才,在社会上能承担重大责任的精英,而不是培养与自己类似的接班人。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适合从事科学研究工作,部分学生会继续在科研的道路上走下去,成为自己的同行,但他们不一定是与自己类同的学者(科学家)。

要让学生们在他们自己所擅长的领域充分发挥专长,引导他们对自己将来的事业有正确的定位,而不能把导师的个人标准或目标强加在学生身上,这样才能使学生们后期大有作为、超越自己,引领他们自己的时代。

要达到这一点,学生的质量尤为重要。要在招生时把关,本着宁缺毋滥的原则,录取适合自己实验室的学生,以免耽误学生的人生发展,也可以避免浪费宝贵的科研资源。

一旦学生进入了实验室,那么教授就有责任和义务指导学生在规定的学习年限内多出成果并按时毕业,而不能因为自己的工作职务需求让学生延期。到毕业时间即使有后续课题研究未完成,也应在学生自愿的前提下选择一种对学生最有利的方式完成课题,尽量不延长研究生的毕业时间来完成份外的事。实际上,实验室的高年级学生若都能按时毕业,有好的工作学习去处,对于低年级学生也是一种激励,有模范带头作用。

我的体会是:从长远角度看,一个优秀学生的离去不仅不会延误一个实验室的研究,常常因为吸引鼓励更多更好的学生加入及努力而促进实验室的研究。如果发现学生确实不合适从事科研工作,学校及导师都应及早鼓励学生退出或改行。

判断一个实验室培养学生能力的标准,在我看来是实验室的大多数人都感到充实快乐并且成功。

经过实验室的科研训练,每个学生毕业时比刚进入时在做人和做事两个方面都有十足的收获:有更强的自我学习和处理事务的能力、更有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毕业后都有最适合个人发展的工作去向。而不应由于一些课题的机遇培养了一个或几个仅在文章质量和数量上所谓“很厉害”的人而误了一些其他人。对于某方面有所欠缺的学生,应给予适当的指导帮助,给予更多的煅炼机会。

此外,导师对于学生要以鼓励为主,在经济待遇上要公平,不能根据一时发文章的多少或水平高低来差别对待。当然,优秀学生也应有好的心态,要将眼光放长远,不能计较一时的得失,坚持多出成果、积攒经历、丰富自己,为自己下一步出色的学习机会与工作机遇打好基础。要让同一个实验室的每个学生都有所进步,树立信心和培养良好的心态去面对未来工作中的挑战。

我了解的北京大学、加州伯克利大学、耶鲁大学这三所学校出色的教授们都有一些共同点:在教学生方面,他们都能将学生的能力发挥到最好,并得到自己学生的认同和尊重。这些教授们自己都非常刻苦努力、以身作则。至今我都还记得,我初到加州伯克利大学时,经常晚上或周末去实验室,发现学校停车场停的车都是我认为出色的教授们的,他们的这种勤奋努力,定会对其学生具有言传身教的作用。

另外,当实验室科研工作出色的学生毕业时,作为导师,我们总是会担心实验室是否还能保持高效的研究工作并不断产出。时间长了,我们会发现实验室总会不断地冒出新秀,不断地做出新的优秀的工作。这才是科研机构实验室的运行常态。在这样的良性循环下,教授和学生之间建立完全的信任和理解,协同奋斗并将实验室的优势可持续地传承下去。当然,要在研究生培养阶段取得较好的效果,还需要依赖学校的合适制度和支持。

作为学校,首先要为教授和学生提供充分交流接触的机会,以便于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导师、教授选择适合自己的学生。其次,学校不应短视地或功利性地期待学生的回报,学生的回报或贡献应该是一个间接的长期的过程。对学生的培养到位了,学生们取得了成绩,有了出息,自然会感激自己母校和老师的关心爱护培养,自然会回馈。同样,不管学生的成功与否,学校都应关心学生,成功时为其骄傲,学生有解决不了的困难时,学校亦能及时帮助。

母校应像母亲一样,对每一个学生无条件帮助,而不是把他们看作是产生成果和完成指标的劳动力。研究生的培养是一个较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导师和学生的互动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希望以上点滴体会能给同事同学提供一定的参考,希望北大的研究生教育能在学校、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得到更好的进步,培养出更多杰出的人才。

UUID: ec78dac8-ce99-4dc5-aba7-fbd4a2ff9406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赛先生公众号-pdf2txt/2014-2015/赛先生_2015-07-06_美国科学院院士谈研究生培养.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60 元